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歐陽修《秋聲賦》原文|注釋|賞析
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 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歐陽修的《秋聲賦》是一篇形象生動,感情奔放,意境新奇俊美,筆力剛健灑脫,耐人尋味的抒情散文。在這篇散文里,作者以其藝術的獨創性描繪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秋聲”的形象,把無形的秋聲寫得繪聲繪色,并借助這一獨特的形象,盡情地抒發了郁結在作者胸中的憤懣之情。所以說,作者筆下刻畫的秋聲,不僅是氣象萬千的大自然所特有的玄妙之聲,而且是從作者那不能平靜的內心里進發出來的悲愴憂郁之聲。
《秋聲賦》寫于嘉祐四年 (1059),時值“慶歷新政”失敗之后。當時北宋王朝政治昏聵腐敗,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主張,即所謂“慶歷新政”遭到以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官僚的反對,而相繼受到貶謫。由于歐陽修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主張,并且直言敢諫,因此也屢遭挫折和貶謫。這使得他想有所作為而不能有所作為,思想情緒陷入極其矛盾和苦悶之中。這種險惡的政治環境和懷才不遇、報國無路的境遇,令歐陽修悲嘆不已。《秋聲賦》就是作者發自肺腑的抑郁蒼涼凄切憂傷心緒的哀音。
《秋聲賦》按照賦的規格運筆,保持了賦的鋪排手法,辭藻絢麗,注重音調,韻節,但又寫得流暢,自在瀟灑,而兼有散文舒卷自如的特點。賦中對秋夜里那特具的聲音加以各種形象的描摹和比擬,寫得十分具體生動,把那瀟穆瀟瑟的氣氛與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議論感嘆融為一體,達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以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個令人驚恐的秋夜奇聲,把本來是大自然季節變化中極其尋常的聲響,賦予了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并生動地表現出來,從而奠定了全篇的悲涼基調。文章是用第一人稱的筆法寫的,從而加強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是帶著讀者一起走進了那秋聲不絕于耳的惶惶秋夜。文中這樣寫道: 歐陽子正在寧靜的秋夜里專心致志地埋頭讀書,忽然聽到一種奇特的聲音從西南方傳來,令人毛骨悚然。這是什么聲音呢?不禁自語道,好奇怪啊!細聽,起初淅淅瀝瀝,瀟瀟颯颯,忽而變得奔騰激烈,澎湃有聲,就象洶涌的波濤在夜里咆嘯怒號,發出鏦鏦錚錚好似金鐵相互撞擊的聲響。又好似沖向敵陣的軍隊,口銜短枚疾步迅跑,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馬行進的聲音。這是作者以其特有的心境將所聆聽到的豐富異絕的秋聲。寫得且壯、且悲、且美,極富感染力。
接著,作者引出的是與童子的問答,從飄浮不定的自我想象中拉回到現實中來。這樣既增強了藝術的真實感,又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兩相對比,起到了巧妙的襯托作用。作者問童子說:這是什么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從外邊回來說:星光燦爛,月色皎潔,一道銀河懸在天上,四下沒有人聲,樹枝之間作響。作者聞秋聲而馳騁想象的悲涼悚然之感,與童子的若無其事。樸拙單純,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強烈對照。稚幼的童子怎能理解作者胸中那復雜難言的心境呢!這秋聲難道不是奔實沖撞在作者心中那翻騰起伏的心聲的藝術化、形象化的再現嗎?
那么,這秋聲為什么那樣凄切悲涼呢?這是因為秋聲是秋天的聲音。那么,這秋天又是個什么形狀的呢?于是作者對秋天里的肅殺景象進行了這樣的描繪:它的顏色凄涼慘淡,煙靄飄散,云氣消失;它的姿容清新明朗,天空高爽,陽光輝煌;它的氣息凜冽逼人,砭人肌骨;它的意態清冷蕭條,山川寂寥,四野空廓。所以它發出的聲音便凄凄切切,呼號震怒。正是這肅殺的秋聲,只要稍施余威,就會摧殘得繁茂的綠草變色,蔥蘢的樹木凋零。這樣,作者就把秋聲之所以令人膽寒、凄涼的緣由,通過對秋色的形象的描繪,充分地表現了出來。在這里,作者賦予無形的秋聲以有形的表現,從對看不見、摸不到的聲音的感受,到對這聲音的來源進行形象的描寫,使秋聲這一主題更加充盈飽滿。
繼而,作者又從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兩個方面的聯系,對秋聲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議論。作者寫道:秋,是刑罰之官,在四季中屬陰冷的季節;又是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中相當于“金”。這就是所謂天地之間正義之氣,常常用心在整肅天下、刑殺罪孽上,而這種現象恰與“悲”相聯系。從自然界的萬物來說,春天使它們生長,秋天使它們結實。這是一種必然的規律。又以音樂為喻,商聲是對應西方的樂調,夷則是代表七月的音律。商,就是悲傷之意,萬物已經衰老,自然會有悲傷之感;夷,就是刑殺,萬物旺盛過了極限,就自然會衰落下去。作者從自然現象聯系到社會現象,又從社會現象聯想到自然現象,對“秋”與“悲”的相互關系進行了論說,使人們理解到秋聲之所以能合人生發出一種悲涼憂傷的感覺,那是很自然的了。我們可以體會到,這秋聲里面又一次隱含著作者對自己所處境遇的郁抑之情。
之后,作者仍然緊緊抓住“秋聲”這一主題,通過無情無知的草木與萬物中最有靈性、最富感情的人進行對比,繼續生發議論。作者嘆道: 草木沒有感情,到了一定時候尚且不免飄落凋零,人是高級動物,是萬物當中感覺最靈敏的,百般的憂慮和萬事的操勞損傷著人的身心,內心受到刺激而痛苦,必然損耗精力,更何況是要去思慮他力所不及的事情,憂愁那些無計可施的情況呢! 這樣一來,必然是豐潤的面容變得枯木一般,烏亮的鬢發變得稀疏花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這是你自己本身的無休無止的憂勞戕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聲的悲涼呢? 作者的這一段描述,使文章再一次達到新的高潮,也使秋聲這一主題更為深化。這或是作者寫這篇散文的真正用意所在。其實,作者之所以感到秋聲之悲涼,其根源并不在秋聲之本身,而是作者巧妙地借助秋聲這一藝術形象,盡情地傾吐了郁結在心中的憤怨和苦悶,發泄了對黑暗的封建統治的不滿。在這里,作者企圖做一種自我解脫,但這種解脫,不但不會使作者超脫現實,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苦惱。
作者這種深沉的苦悶和悲涼的心情有誰能理解呢? 身邊只有年幼無知的童子,但他只知漠然垂頭而睡,無以對答。也只有四面的墻壁上的昆蟲唧唧的鳴叫聲,象是應和著作者徒然惆悵的嘆息。這是何等悲涼的情景啊! 從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在經歷了仕途坎坷之后,所產生的復雜情緒和心境。
《秋聲賦》的低沉情緒是不足取的,雖然它也是作者對封建黑暗政治的一種控訴,但卻缺乏一種熱血沸騰的抗爭精神。這是作者的階級局限。但《秋聲賦》在寫作藝術上把寫景、記事、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取材新穎別致,結構起伏迭宕,講究排比鋪張,語言清麗而有韻律,文章自在活潑,不失為一篇清新優美的抒情散文。
上一篇:韓愈《祭鱷魚文》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稼說》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