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有個三結義,人所共知。
劉備、關爺,合那張飛,焚香告神祗。
他三人, 白馬、烏牛把天地祭,誓同生死。
趙子龍,桃園結義是后續,顯名在一時。
同爭的江山,劉備登基,盡忠不敢欺。
鎮中原,曹操、孫權皆畏懼,聞名魂飛。
這才是,朋友得了朋友的濟,萬古把名題。
——清·華廣生輯《白雪遺音·馬頭調帶把》
本篇描寫和歌頌了三國時代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為兄弟的故事。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在我國世代相傳,確實可謂“人所共知”。它對我們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這個故事是從哪兒來的呢?查《三國志》及裴松之的注,歷史上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最早記載這個故事的是元代至治年間新安虞化刊印的話本《三國志平話》,稱劉、關、張三人在桃園“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又加上了三人發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政治內容。在元雜劇三國戲中,關漢卿的《單刀會》,鄭德輝的《三戰呂布》,無名氏的《諸葛亮博望燒屯》、《關云長千里獨行》、《劉玄德醉老黃鶴樓》等五個劇本,都提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元末明初還有無名氏的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由此可見,這個故事并非出自《三國志》等正史,而是話本、小說、戲曲等民間的藝術創造。
這首民歌的創造在于,一是把桃園結義不限于劉、關、張三人,還有趙子龍“是后續”;二是在魏、蜀、吳三國首領中,著力突出蜀國劉備的力量,貶低魏國曹操、吳國孫權的膽識,說對于劉備, “曹操孫權皆畏懼,聞名魂飛”;三是把劉備得天下,做皇帝,歸功為“朋友得了朋友的濟”。這就既打破了結義對象的狹隘性,又突出了朋友義氣的重要性,反映了我們民族愛憎分明的性格和崇尚團結互助的民族精神。
上一篇:《杭城四句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