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珝
行背青山郭,吟當白露秋。
風流無屈宋,空詠古荊州。
唐末詩人錢珝,原為中書舍人,知制誥,后貶撫州(今江西臨川以南撫河流域)司馬。在一個秋八月,他從襄陽浮漢水而下,寫下了遷謫途中見聞詩一百首。
第一首寫作者行吟時的感觸。
開頭兩句,以對句起筆,寫詩人行吟的處所和時令。船只浮行,把青山城郭丟在了后面,迎面正是白露凋傷草木的秋天,詩人不禁沉吟起來。這里的一“行”一“吟”,使人想起《楚辭·漁父》對屈原的描寫:“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這是偶然巧合,還是有意為之呢?作者在第20首寫道:“憔悴異靈均,非讒作逐臣。如逢漁父問,未是獨醒人。”作者現在飄流在古代楚國的土地上,而且遭遇與屈原有相似之處,自然是意有所感、心有所通了。妙在“行”、“吟”二字明寫自己的行蹤和興致,暗叩屈子遭際,不犯痕跡,讓人去意會,巧于用筆,于此可見。
第三句即將所懷歷史人物托出。“風流”即風流文采,既有人品節操一面,又有才情風華一面。詩人說他沒有屈原、宋玉那樣卓犖不凡的品格風度,也沒有他們那樣出眾的才華。屈原兩次被楚王放逐,寫下了震憾千古的《離騷》,表現了詩人崇潔高尚、堅持操守的偉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不妥協態度,模寫秋景的名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悲秋風之動容兮,何回極之浮浮!”等,膾炙人口。宋玉也是“貧士失職”,在《九辯》中抒發了落拓不遇的悲愁,他模寫秋意的名句“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同屈原寫秋景詩句一起,被稱為“千古言秋之祖”。屈、宋的坎坷遭遇,詩人正在感同身受,說“風流”不如,也有生不同時、不得相與而語的意思,同杜甫懷念宋玉“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感慨
這首詩開頭兩句,著色鮮澄清新,境界高遠空曠。“青山”、“白露”相對,繪出青綠山水色調,詩人情緒雖不高,但文字顯清麗之氣,并不衰颯,這是江山清秋之助。后兩句轉向懷古感慨,傳出自傷嘆息的情味,有顧盼徘徊之致。全詩從行進中的感興起始,中經聯想懷古,結末又沉入空虛的混沌之中,見出詩人心情的歷程和起伏。清人施補華說:“五絕只二十字,最為難工,必語短意長而聲不促,方為佳唱。若意盡言中,景盡句中,皆不善也。”(《峴傭說詩》)此首近之。
上一篇:唐彥謙《文惠宮人》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錢珝《江行無題(其十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