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楚調曲》
這首詩的作者眾說紛紜。《文選》、《玉臺新詠》及《樂府詩集》均題作漢代班婕妤詩,《文選》李善注引《歌錄》則云:“《怨歌行》古辭。”今人逯欽立《漢詩別錄》又定為魏代高等伶人所作。今從《歌錄》斷為無名氏樂府古辭。
詩歌立意精巧,看似詠扇實以喻人。是一首詠物寄意的閨怨詩。
“新裂(裁截)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一種象征和合歡樂的對稱的圖案花紋)扇,團團似明月。”四句詩寫出了團扇質地和款式的優良精美:扇面所用的,是齊地產的最為輕細白潔的絲絹;絹上畫著合歡圖案,團團圓圓形同天上晶瑩的滿月。這里,頌的是扇,贊的是人, “霜雪” “明月”的比喻,暗寓了女主人公品貌的明麗高潔。團扇不僅形貌可愛,還善體人意,有著“動搖微風發”的散熱清涼作用,于是受到了“出入君懷袖”的特殊恩寵。然而好景難久,秋涼一到,它就被無情地扔進了“篋笥(衣物箱)”中。 “常恐”二字是詩意的轉折,從“秋扇見棄”中,透露了女主人公對前途命運的深深擔憂。 “其曰‘常恐’,若為顧慮之詞然者,用意特深,所為怨而不怒者也。”(吳伯其語。引自黃節《漢魏樂府風箋》)封建社會的婦女是男性的附屬品,所謂“以色事人”者,色衰寵去應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因而,本詩女主人公“常恐”的顧慮和“怨而不怒”的心態,具有著極大的典型意義。據《漢書·外戚傳》,得寵于漢成帝的班婕妤,因受趙飛燕之讒,失寵居長信宮,曾作賦自傷。其身世極類本詩以秋扇見絹所喻的、受人玩弄而終遭遺棄的婦女的命運,因而六朝人有關班作此詩的看法雖屬比附,卻也是不無原由
鐘嶸《詩品》:“婕妤團扇短章,辭旨清捷,怨深文綺。”“怨深文綺”很好地概括了本詩構思精巧、辭采絢美,以及不著一字說盡心中憂怨的“含而不露”的藝術手法和風格特色。
上一篇:《怨曠》原文|賞析
下一篇:《想冤家想得魂飄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