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著才郎,惱恨著爹娘。
腳踩著花盆,手扶著墻;
兩眼不住的淚汪汪。
因為才郎挨了一趟打,
打的奴渾身上下茄樣。
郎噯!寧舍這皮肉不舍親郎。
——清·無名氏輯《時興呀呀呦》
本篇為我們描畫了一個寧愿遭受封建家長的毒打,也要堅持自由愛情的新女性形象。
生我的是爹娘,養我的是爹娘,天下人再親也親不過爹娘。可是這位少女為什么卻“思想著才郎,惱恨著爹娘”呢?女大當嫁,男大當婚, “思想著才郎”,這是理所當然,無可非議的;問題是為什么因此而要“惱恨著爹娘”呢?原來因為爹娘反對她跟才郎自由戀愛,把她打傷了,使她步履維艱,只能“腳踩著花盆,手扶著墻”走路,痛苦得“兩眼不住的淚汪汪。”作者先寫出她被打傷的形象,然后再說明她之所以如此,乃“因為才郎挨了一趟打,打的奴渾身上下茄樣。”茄樣,即形容皮肉被打得如荷藕一樣粗細不一,腫一塊,青一塊,傷痕累累。最親最愛的爹娘,竟然對自己的女兒大打出手,成了自己女兒“惱恨”的對象。這樣強烈的反差,說明封建包辦婚姻是多么地喪盡天良、滅絕人性!但是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到了清代已是中國封建統治的最后一個王朝,封建制度的細胞和基礎——封建家長的統治已經不靈了,因為新的一代不但有了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民主意識,而且有著寧死不屈的反抗斗爭精神。這首民歌的最后一句“寧舍這皮肉不舍親郎”,就反映了這種飽含時代氣息的新女性的心聲,表現了對封建家長和封建包辦婚姻的不屈的反抗斗爭精神。
這首情歌的藝術手法,是由內心——外形——內心三部曲組成的。第一、二句先總括地寫她的內心狀態,顯出她的愛憎分明;中間一大段則具體描寫她被爹娘毒打后的外形,以引起人們對她的同情和對她的愛情前途的關注;最后一聲發自內心的呼喚:“郎噯!寧舍這皮肉不舍親郎”,則為全篇的點睛之筆,它使這位新女性形象陡然高大起來,令人不能不刮目相看。這種把內心與外形相互映照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顯得既不是只有軀體沒有靈魂,也不是只有靈魂沒有形象的實感,而是顯得有靈有體,血肉豐滿,給人以情態可掬,文筆透骨之感。
上一篇:《心口相問》原文|賞析
下一篇:《怨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