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蜀漢多奇山
蜀漢多奇山,仰望與云平。
陰崖積夏雪,陽谷散秋榮。
朝朝見云歸,夜夜聞猿鳴。
憂人本自悲,孤客易傷情。
臨堂設樽酒,留酌思平生。
石以堅為性,君勿慚素誠。
這首詩是《擬古》詩的第八首。全詩以描述山奇起筆,烘托詩人的悲傷之情,又轉而以石為喻,表明其志之堅。
“蜀漢”六句寫蜀漢的山奇。先從山的高度寫, “仰望與云平”。詩人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這里的山突兀而立,高聳入云天。劉勰認為這種夸張“自天地以降”就有的,比如說山高就高入云天,“言峻則蒿高極天”。 “陰崖積夏雪,陽谷散秋榮”二句,又以對比的手法,寫山南山北氣候截然不同,以突出此地的山既高且奇。 山北,到了夏天冰封還不曾解凍,一個“積”字寫出了冰雪堆積之厚,氣溫之低;而山南,雖時值秋天,花草尚未萎謝。榮,草本植物花,也作花的通稱。一個“散”字用得極其準確,生動,寫出了山花爛漫遍野的景象。這兩句采用的是描述對比,從形式而言是對偶, “陰”與“陽”、 “積”與“散”、 “夏”與“秋一對仗比較工整,這種形式上的對仗,合于美學上的對稱法則;從內容而言是對照,把山南山北兩種相反的景象描述出來,合于美學上的對比法則。所以讀起來不只覺得句子整齊勻稱,而且覺得山奇的情景更為鮮明突出。 “朝朝見云歸,夜夜聞猿鳴”二句,主要從視覺、聽覺的角度來寫山的奇。白天看到的是云霧迷茫,繚繞山間,夜里聽到的是猿鳴古木深山,空谷傳響,更增添了人的哀愁, “朝朝”、 “夜夜”等迭字強調了時間之長,增強了詩的抒情性和音律美。所以,這兩句生動地渲染了環境氣氛的荒涼悲凄。
《毛詩正義》說: “興者,起也。……起發已心。”如果說上述六句景物描述是“興”的藝術手法,那么它的作用就在于“起發己心”了,即以奇山景物烘托作者的心境。 “憂人本自悲, 孤客易傷情。臨堂設樽酒,留酌思平生”四句,就正是揭示了詩人心境的悲傷。明人謝榛說得好: “景乃情之媒,情乃詩之胚。”自然景物只是產生感情的誘因、媒介,關鍵還在于心中原來就有的某種“情之胚”。所謂“情之胚”就是詩人所經歷的社會生活。換言之, 社會生活是“情”產生的“源”。詩人為什么說憂人自悲、孤客傷情呢?鮑照生不得志,地位低微,在政治上深受壓抑,在詩壇上也不乏歧視,這些都使他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有較深的認識。 “憂人”四句既滲透了詩人辛酸的切身體驗,也有詩人“留酌思平生”的反思。前六句所寫的景物烘托了這四句所表現的思想感情,這正好體現了景與情、情與詩的藝術辯證關系。
最后兩句: “石以堅為性,君勿慚素誠”,詩人以山石為比喻,表明自己盡管受壓抑仍堅其志。 “素”,同愫,真情。 “君”,有說意晦不明,不知何指。這里的“君”為泛指,可包括詩人自己在內。古人常在詩的收筆處作自寬自勉之詞。這里正是詩人自勉堅守自己的志向。這個結句很見功力。從詩情而言,由前面的低沉轉為昂揚,就詩意而言,以山石為喻,揭示其堅貞不變的本性,使題旨得到升華。這同劉禎《贈從弟》(其二)結句“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一樣,能起到增厚詩味的作用。
這首詩借景抒情,對照鮮明,比喻生動形象。
上一篇:懊儂歌·江陵去揚州|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擬古九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