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冬臘月秋蟬叫,
五黃六月雪花兒飄飄。
三更里,太陽出來把紗窗照;
到五更,架上的金雞方睡覺。
梨樹開花,結下了櫻桃;
籠鵪鶉,站在樹上把喜報。
想迷了心,八月十五把元宵鬧。
——清·華廣生輯《白雪遺音·馬頭調》
本篇以一系列與實際情況相顛倒的語言,活畫出了一個想情人“想迷了心”的人物形象。
這些與實際情況相悖的顛倒語,看似胡言亂語,實則不然。它是人的心理愿望得不到實現的反映。人的心理愿望在現實中實現不了,于是就通過顛倒語,或企圖到幻想中去實現,或以自己的幻覺、錯覺來曲折地表達內心感受。所謂“十冬臘月秋蟬叫,五黃六月雪花兒飄飄,”就是在十冬臘月秋蟬已經凍死的季節,幻想秋蟬沒有被凍死,依然在發出“知了” “知了”的叫聲;五黃六月,驕陽似火,氣候雖炎熱異常,但她的內心感受因為失戀,卻像下雪那樣寒冷和凄涼。夜間她因為相思情人而失眠,半夜三更,月光照在紗窗上,她誤以為“太陽出來把紗窗照”; “到五更”,天亮的時候,她才迷迷糊糊的睡著,沒有聽到金雞啼鳴報曉,她還以為“架上的金雞方睡覺”。梨樹的“梨”,與離別的“離”是諧音,因此她希望“梨樹開花”不是結下梨子,而是“結下了櫻桃”。她盼望聽到喜鵲“站在樹上把喜報”,可是喜鵲自由飛翔,不是她一盼望就能飛來的,于是她便幻想養在籠中的鵪鶉,能夠代替喜鵲給她報喜報。八月十五日(陰歷)為我國傳統的中秋節,是慶賀闔家團圓的日子,可是事實上她卻不能與情人團圓,因此這一天對于她來說,仿佛是“把元宵鬧”,而不是慶賀團圓的中秋節。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現代精神分析學派的創立者弗洛伊德說:“我們可以斷言一個幸福的人絕不會幻想,只有一個愿望未滿足的人才會。幻想的動力是未得到滿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個愿望的履行,它與使人不能感到滿足的現實有關聯。”(《創作家與白日夢》)這首民歌所述的種種顛倒語,也正是詩人在與情人相愛、團圓的愿望未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幻想、幻覺或心理、愿望的曲折反映。
以與實際相顛倒的語言,寫出人物由于極度相思而“想迷了心”的反常心態,便是這首民歌的獨特成就。它為我們生動地塑造了一個瘋瘋癲癲的人物形象,使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封建社會愛情不自由所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精神痛苦。
上一篇:《青山綠水》原文|賞析
下一篇:《鴉片是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