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喈一去求名利,
拋撇下趙五娘受盡孤凄。
三年荒旱難存濟,
公婆雙棄世,獨自筑墳臺。
身背琵琶,身背琵琶,
“夫,京都來尋你,京都來尋你。”
又
趙五娘借問京城路,
罵一聲“蔡伯喈薄幸夫!
堂上雙親全不顧。”
麻裙兜了土,剪發葬公姑。
身背琵琶,身背琵琶,
“夫,訴不盡離情苦,訴不盡離情苦!”
又
張太公囑咐賢哉婦:
“到京都尋丈夫,
見郎慢說雙親故,
慢說裙包土,慢說剪香云;
只把你這琵琶,只把你這琵琶,
訴出心中苦,訴出心中苦。”
——明·龔正我輯《時尚古人劈破玉歌》
《琵琶記》,是南戲劇本,元末高則誠作。取材民間傳說“趙貞女蔡二郎”故事。寫蔡伯喈赴京應試,其妻趙五娘在家侍奉公婆。蔡在京中狀元,招贅于牛丞相府。原籍遭受災荒,蔡的父母都餓死。趙五娘安葬好公婆,以彈琵琶沿途賣唱行乞,進京尋夫。值得注意的是,劇作者把傳說中蔡伯喈的棄親背婦,改為被父命所迫;把譴責蔡伯喈的“不忠不孝”,改成同情蔡伯喈為“全忠全孝”而不得不服從父命君命。在這首民歌中,則仍然對蔡伯喈采取譴責的態度,譴責他“一去求名利,拋撇下趙五娘受盡孤凄”,罵他是“薄幸夫!堂上雙親全不顧。”薄幸,即薄情、負心。這表現了民歌作者與劇作家高則誠不同的愛憎感情。但它又不同于“宋元舊篇”中的《趙貞女蔡二郎》那樣對蔡伯喈恨之入骨,寫他“為暴雷震死”(見明·徐渭《南詞敘錄》),而是根據《琵琶記》劇本,寫趙五娘依然對蔡伯喈寄予厚愛,口口聲聲喊“夫,京都來尋你”, “夫,訴不盡離情苦”。
民歌作者的同情集中在被蔡伯喈“拋撇下”的趙五娘身上。她在連續三年災荒年月,獨自擔負起侍奉公婆的重任,為安葬公婆,她不惜把自己的頭發剪下來賣錢,用自己的麻裙包土筑墳。正如鄰居張太公所夸贊的,她是個“賢哉婦”。她為丈夫、為公婆可謂吃盡了千辛萬苦,不愧為中國封建社會中極為善良的吃苦耐勞的賢婦的典型。張太公的幾句囑咐,也充分表現了他對鄰里的關懷、體貼之情,反映了中國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幫助他人,為他人著想的民族性格。
跟一般的民歌多擅長于抒情不同,這組民歌則側重于敘事,篇幅不長,但卻已概括了原劇本中的主要故事情節。同時,它又不單純是敘事,而是寓抒情于敘事之中。如“罵一聲蔡伯喈薄幸夫!堂上雙親全不顧。……夫,訴不盡離情苦,訴不盡離情苦”,這字里行間,該是滾動著多么激動人心的感情血液啊!
上一篇:《王法曹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甘吉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