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孔夫子的箴言》中外哲理詩賞析
1
時間的步伐有三種:
未來姍姍而來遲,
現在象箭一般飛逝,
過去永遠靜立不動。
當它緩行時,任怎樣急躁,
也不能使它的步伐加速。
當它飛逝時,任怎樣恐懼猶疑
也不能使它的行程受阻。
任何后悔,任何魔術,
也不能使靜止的移動一步。
你要做一個聰明而幸福的人
走完你的生命的路程,
你要對未來深謀遠慮,
不要做你的行動的工具!
不要把飛逝的現在當作友人,
不要把靜止的過去當作仇人!
2
空間的測量有三種:
它的長度綿延無窮,
永不間斷;它的寬度
遼闊萬里,沒有盡處
它的深度深陷無底。
它們給你一種象征:
你要看到事業垂成,
必需努力向前,不可休息,
決不可因疲乏而靜止;
你要認清全面的世界,
必需廣開你的眼界;
你要認清事物的本質,
必需審問追究到底。
只有恒心可以使你達到目的,
只有博學可以使你明辨世事,
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
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許多思想家和文學家都或多或少地接觸到中國的文化,席勒也不例外,他的《孔夫子箴言》就表達了這位異國詩人對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景仰。
《孔夫子箴言》 1795年和1799年發表于席勒創辦的《文藝年鑒》。此時,詩人與歌德合作,創作正大放異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的理性思考,凝鑄了他的人生體驗。
《孔夫子箴言》由兩首短詩組成。
第一首闡述作者的時間觀。時間它有腳啊,它的步伐有三種:未來、現在和過去。對這三種時間難以精確地描述,于是詩人藝術地再現了人們的心理感情。未來總是與希望同在,人們對它便有無限寄托,但是時間的腳步并不以我們的希冀而加速,在這種強烈的期盼下,未來就顯得“姍姍而來遲”了。“象箭一般飛馳”的是現在,他的來去是這樣的輕悄而匆忙,在你稍一轉動之間就過去了,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啊!無怪乎孔夫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江,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嘆。詩人以此自勉,也告誡世人,要珍惜時光,萬勿使其錯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與現在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過去,它是“靜立不動”的,詩人把過去的時間與過去的事物聯系在一起,認為過去的人世業績,已成定局,所謂蓋棺論定,任憑人們評說,它都是客觀存在的。基于三種時間的特點,要采取不同的態度。“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應提前安排未來;韶華易逝,青春難再,對于現在應充分利用;過去不可能重復,后悔無用,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可以吸取教訓,以為鑒誡,因而“不要把過去當作仇人”。
第二首是詩人對空間的認識,即認識和對待世界的方法。時間前后相續,無始無終,空間則是渾沌的,立體的。對它的把握,詩人從長、寬、高三個方面。它的長綿延無窮,寬則遼闊無邊,深即高,不見根底。詩人在形象地描繪了空間之后,就引申到人生世事,世上任何事物都有長度、寬度和深度。要想事業有成須有恒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認識世界,要博學多聞,力求廣泛全面,觸類旁通;探求真理,應透過現象看本質,深究到底,只有“博學而篤志”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
詩人對自然有深刻的洞察力,他將外部看到的東西,經過主觀思考,賦與人事感情,來喚起人們的覺悟,這正是儒家所謂“推天道以明人事”。儒家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體運行不息,有志的人應奮斗不息。本詩正是由時間、空間這兩種運動著的存在方式引伸出社會規律,與儒家的思想方式一致,反映了作者強烈的進取精神。
上一篇:《唐備·失題二首(之二)》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亡靈書》·宛若蓮花》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