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剪削乾蘆插寒竹, 九孔漏聲五音足。
近來吹者誰得名? 關璀老死李袞生。
袞今又老誰其嗣, 薛氏樂童年十二。
指點之下師授聲, 含嚼之間天與氣。
潤州城高霜月明, 吟霜思月欲發聲。
山頭江底何悄悄, 猿聲不喘魚龍聽。
翕然聲作疑管裂, 詘然聲盡疑刀截。
有時婉軟無筋骨, 有時頓挫生棱節。
急聲園轉促不斷, 轢轢轔轔似珠貫。
緩聲展引長有條, 有條直直如筆描。
下聲乍墜石沉重, 高聲忽舉云飄蕭。
明旦公堂陳宴席, 主人命樂娛賓客。
碎絲細竹徒紛紛, 宮調一聲雄出群。
眾音覙縷不落道, 有如部伍隨將軍。
嗟爾陽陶方稚齒, 下手發聲已如此。
若教頭白吹不休, 但恐聲名壓關李。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欣賞音樂,從審美角度看,有一個審美客體(對象)——音樂和審美主體——欣賞音樂的人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曾說:“從主體來看,正如只有耳朵才喚醒人的音樂感覺”,所以,欣賞音樂就要有一雙“懂得音樂的耳朵”。所謂懂音樂的耳朵,應理解為對音樂的理解、賞識,具有修養和接受能力,當然也包括天賦的一面。就這一意義說,白居易確有一雙懂得音樂的耳朵。反映在詩中,他對音樂語言的領會、分析,確有至高水平和獨到見解。
《小童薛陽陶吹觱篥歌》是一首描寫音樂語言非常成功的詩。觱篥自龜茲傳入,是一種管樂器,而小童薛陽陶吹奏觱篥,技巧絕妙。初奏時“山頭江底何悄悄,猿聲不喘魚龍聽”,樂聲攫住了聽眾,使人屏心息氣,出現了江山靜悄悄,猿猴不喘鳴的靜寂場面。繼而諸音齊鳴,狀如“管裂”,樂終戛然而上使人疑是“刀截”。而音調的轉換變化,“有時婉軟無筋骨,有時頓挫生棱節”接連的園轉迫促的“急聲”,似貫穿在一起的珍珠,發出“轢轢轔轔”的聲音;延申長長的“緩聲”,有似筆墨描繪的直直的線條;低聲如“墜石沉重”;高聲又似“舉云飄蕭”。抑揚頓挫,剛柔婉轉,急緩疾徐,高下強弱,在一枝小小竹管中竟吹出如此變化錯綜、大起大落的樂聲。而在公堂陳宴,主人命樂時,“宮調一聲雄出群”,致使那些“碎絲細竹”吹奏出的聲音只能是徒然而已,樂童的觱篥聲壓倒一切,成了主調,使其它管弦樂有如士兵跟隨將軍般有次序地作了和音與伴奏。難怪詩人欣喜萬分,年方十二歲的薛陽陶,“下手發聲已如此”,如果一直吹到頭白不休,那末他的名聲將要壓倒當時的觱篥高手關璀、李袞了。
音樂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和不確定性,使人難以準確地把握。但白居易憑藉他對樂律的掌握和音樂修養,緊扣題目的一個“聽”字,能夠從聽小童吹奏觱篥聲的長與短、強與弱、徐與疾、抑與揚、清與濁、剛與柔等的變化中,辨析出音樂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和傳遞的思想感情。其詩對音樂語言的分析是如此貼切、準確,寫出了音樂的意境,使人讀畢也象欣賞了一曲美妙入神的觱篥吹奏樂一樣。
上一篇:《將之京師雜別·清·黃景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己亥雜詩·舟中讀陶詩(三首選二)·清·龔自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