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曰歸曰歸(3),歲亦莫止(4)。靡室靡家(5),狁之故(6)。不遑啟居(7),
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8)。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9),載饑載渴(10)。我戍未定(11),靡使歸聘(12)。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13)。曰歸曰歸,歲亦陽止(14)。王事靡盬(15),不遑啟處(16)。憂心孔疚(17),我行不來(18)。 彼爾維何(19)?維常之華(20)。彼路斯何(21),君子之車(22)。戎車既駕(23),四牡業業(24)。豈敢定居(25),一月三捷(26)。 駕彼四牡(27),四牡骙骙(28)。君子所依(29),小人所腓(30)。四牡翼翼(31),象弭魚服(32)。豈不日戒(33)?
狁孔棘(34)。 昔我往矣(35),楊柳依依(36)。今我來思(37),雨雪霏霏(38)。行道遲遲(39),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40)。
【譯詩】 採薇採薇,薇菜已出生,言歸言歸,年底歸不成。拋家舍業為了什么?都是由于狁的戰爭!不得安身為了什么?不過為了把
狁戰勝!採薇採薇,薇菜多肥嫩,言歸言歸,憂愁不得寧。又饑又渴,真叫人難忍,朝朝暮暮,憂心似火焚。何處駐防,至今不定,誰人為我問訊故鄉之情?採薇採薇,薇菜又枯又硬,言歸言歸,入冬也未成行。國君的戰事杳杳無期,四處棲身,何時得以安定?誰來顧念,煩心耿耿難平。那是什么花開得茂盛?是常棣花兒正吐芳芬。那是誰的車子如此高大?是統帥的車子隆隆之音。統帥的戰車已經起駕,四匹雄馬散蹄狂奔。我們豈敢安心而休息!三月三戰,要打敗敵人。駕上那四匹馬的戰車,馬蹄雜沓,年來四處經臨。統帥乘著車子,代以行步;士兵遮蔽矢石,以此藏身。高頭大馬不停地奔跑,士兵徒步,弓箭不離腰身。日日夜夜,豈敢放松警戒,
狁來犯,常常兇猛難禁。回首往日,我離開故鄉出走,楊柳依依,仿佛為我送行;今日我戰罷歸來,卻又是大雪紛紛。漫長的道路,何時走盡,腹饑口渴,真是時時難忍。懷著憂懼與企盼,誰了解我的悲憤之心。
【解析】朱熹《詩集傳》說:“程子曰:‘此皆極道其勞苦憂傷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則雖勞而不怨,雖憂而能勵矣。’”此詩明明說“我行不來”,明明寫著將帥高車肥馬,士兵“載饑載渴”,怎說“勞而不怨”?詩中確實幾言“狁之故”,不過人民為了保衛自己家園而已。古時歷代對外戰爭皆有外敵、統治者、人民三者復雜關系。統治者抗戰,人民首當其沖。統治者投降,人民倍受奴役。保衛的是一個國家,否泰福禍,截然不同。然而歷代體恤士兵的將帥,如李廣、岳飛者,畢竟是少數。而如南宋統治者(朱熹之當世),腳踏兩只船,邊抗戰邊言和者卻比比皆是。朱熹雖主張抗戰,然而個中關系卻顛而倒之,也是枉然。朱熹又說:“范氏曰:‘予于《采薇》,見先王以人道使人,后氏則牛羊而已矣。’”后一句倒是真話;前一句又是儒者對先王之虛贊之辭。我們不能想象以農奴制為基礎的社會能怎樣的“人道使人”。
此詩作者當是一個出征狁的士兵,詩中體現出其矛盾心情及苦悶心理。他必須挺身抗戰,擊敗敵寇,以保家衛國。而長期艱苦的戰爭中,沒有人關心他,沒有人了解他,又使他悲憤。這正是所謂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交織在人民心中的反映。中國歷代對外戰爭都有這種情況,故此詩具有歷史的典型性。詩中敘事抒情錯雜有致,孫
說:“……眼前景、口頭語(指楊柳依依句),風致卻大妙。”非身臨其境者,不能道出。此詩與《東山》一篇意境頗類,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經典《采葛》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重陽后菊花二首》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