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1)。
麻葉層層苘葉光(2),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3)。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4),問言豆葉幾時黃。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5),牛衣古柳賣黃瓜(6)。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解析】蘇軾的詞作中,有一些清新明麗的即景抒情小品,寫得頗有意境,讀之為人喜愛。這些作品既與開闊曠達的作品不同,又與哀惋凄愁的作品有異。多質(zhì)樸清爽,散發(fā)出鄉(xiāng)土氣息。這兩首《浣溪沙》就是這樣的作品。元豐元年,徐州春旱,作為地方長官的蘇軾率眾求雨,雨過又須謝雨。石潭,就是求雨和謝雨的地方。作者謝雨時,于道上寫了五首《浣溪沙》記途中所見的農(nóng)村景象。真實,自然,富有徐淮地區(qū)濃郁的地方特點,這二首是其中較有特色的篇章。
前首寫村中之見聞。上片寫農(nóng)事活動。首句寫地頭的農(nóng)作物苘麻。“層層”言其茂盛,“光”則寫其滋潤,這都是雨后莊稼的特點。這時已近初夏。春蠶已老,繭子豐收,于是謝雨歸來,滿懷豐收喜悅的心情又聞到“煮繭一村香。”“誰家”則表現(xiàn)了作者欲訪農(nóng)舍的新鮮好奇之感。村中何止一家煮繭啊!走進村子,隔了籬笆,就已聽到了繅絲女郎那清婉嬌媚的笑語,此以笑聲比蟲鳴,其悅耳之狀可知。下片就承其上引入了農(nóng)舍之中的訪察。白發(fā)蒼蒼的老翁拄著藜杖,老眼迷離如醉,采下新麥穗炒干后搗成粉末以果腹。后二句寫青黃交接之時,田家生活尚有難處。于是作者關切地詢問:豆類作物幾時才能成熟?吃的能否接續(xù)上?一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地方官員的形象通過這一問話宛然可見,顯得可欽可敬。后一首寫夏日村道上之見聞,上片描寫景致,敘說村中之事。“落棗花”點明了夏日時令。“村南村北”點明作者所在的地點。其實,在交代時間,地點的同時,景色已經(jīng)描畫出來了:棗花紛紛,繰車伊呀,夏日鄉(xiāng)間的景致是多么安寧啊!“牛衣”一句寫得活潑幽默,親切感人。在這樣的景致中加上了一位穿著粗布衣裳的鄉(xiāng)民,在老柳樹下吆喝著賣黃瓜,那正是炎暑之中路人納涼的好地方哩。下片則抒寫作者當時的感受,作者酒后走了一段長路,感到困倦不堪,只想睡一覺,又因天熱口喝,嘗過黃瓜了不濟事,覺得喝點茶也許更好同,小憩飲茶都不能在古柳下進行。于是作者昏昏沉沉地走下車子,饒有興趣地叩打個家陌生的農(nóng)戶。此時,作者已不是夏日旅途中一位慵懶的旁觀者了,他也同那古柳之牛衣賣瓜了一樣,成了這美好寧靜的鄉(xiāng)間圖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了。讀了這兩首詞,作者關心民生疾苦之情可感矣,樂在田園之態(tài)可掬矣。
上一篇:經(jīng)典《浣溪沙》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jīng)典《浣溪沙》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