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瞿佑·伍員廟》原文賞析
一過叢祠淚滿襟,英雄自古少知音。江邊敵國方嘗膽,臺上佳人正捧心。入郢共知仇已雪,沼吳誰識恨尤深。素車白馬終何益,不及陶朱像鑄金。
伍子胥是歷史悲劇人物之一,他的事跡向來引起不少文人墨客的憑吊歌吟,本篇所說的“伍員廟”一名伍相國祠,在蘇州胥口鎮。
“一過叢祠淚滿襟,英雄自古少知音。”詩著題賦起,寫詩人過祠而感其人之事,深為悲憤不平。“英雄自古少知音”以明白淺顯的語言說出了一個帶有普遍性的人間悲劇,那是屈子“往者余不及兮,來者吾不聞”、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辛棄疾“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等詩詞共同悲慨過的一個事實。易卜生《人民公敵》也曾沉痛宣言: 偉大人物總是孤獨的。當一個英雄人物,他的預見性和超前的行為不為一代或一方之人所理解,往往就會曲高和寡,甚至有被他忠心侍奉的主人視為異己的可能。伍子胥就因激怒夫差,招致了殺身之禍。
“江邊敵國方嘗膽,臺上佳人正捧心”兩句寫吳亡之前可憂的、為伍子胥早已洞察的形勢。一句寫越國亡吳復仇雪恥之心未死,用了臥薪嘗膽的故事。《史記·勾踐世家》: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慮,置膽于坐,坐臥而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 ‘汝忘會稽之恥邪?’”二句寫越國對吳王施行美人計,用西施來瓦解夫差的意志,使之全無警惕。“捧心”事出 《莊子·天運》。全句意謂越大夫范蠡獻西施于夫差,吳王許和,遂日與西施宴飲于姑蘇臺; 西施捧心皺眉,病而愈妍。兩句將吳國的外患內憂寫足,適可見伍子胥當年的焦慮。“方嘗膽”、“正捧心”用典鑄辭、語極俏辣尖新,發人深省。“膽” “心”天然成對,可謂工整。
“入郢共知仇已雪,沼吳誰識恨尤深。”二句概言子胥生平大節,前仇方雪,后恨尤深,何不幸之甚也! 蓋伍子胥父兄均被楚平王殺害,他只身奔吳,佐闔閭伐楚,陷郢都鞭楚平王之尸三百,得以雪恨。但不料闔閭之子夫差太不爭氣,喪失敵情觀念,伍子胥曾痛心地預計說: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這個預言后來是應驗了的,當時卻沒有起作用,故曰: “誰識恨尤深。”
“素車白馬終何益,不及陶朱像鑄金。”結尾慨嘆伍子胥不善于明哲保身,故遭殺身之禍,在這方面不如越大夫范蠡聰明。據《吳地記》: “越軍于蘇州東南……臨江北岸立壇,殺白馬祭子胥,杯動酒盡,后因立廟于此江之上。”可見他的忠直精神為人共仰,是跨越了國界的。范蠡在吳亡之后,預見勾踐為人不可共安樂、遂棄官隱陶稱朱公,經商致富。勾踐則鑄金身以紀念這位功臣。全詩頗能勾勒伍子胥一身大節和悲憤心情,惟末二句主張謀身一義與其人性格不符,亦可見“英雄自古少知音”。
上一篇:古詩《張翥·人雁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方文·竹枝詞(錄二)·儂家住在大江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