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陸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①
陸游
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①
秋到邊城角聲哀②,烽火照高臺③。悲歌擊筑④,憑高酹酒⑤,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鑒賞】 這是一首即目抒懷的情景詞。
陸游一生懷著抗金救國的壯志,但累遭投降派的排擠和壓抑。宋孝宗乾道八年 (1172),四十八歲的陸游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的邀請,來到南鄭擔任其公署干辦公事兼檢法官,過了九個月的軍旅生活。南鄭是當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當時抗金的重要人物,賓主意氣十分相投。長安城當時屬金人占領區,陸游在公余于七月十六日登高北望長安南面諸山的時候,收復關中的熱情奔騰激蕩,不可遏止,當即寫下了這首情調昂揚、充滿樂觀主義精神的小令。
上闋寫登亭北望時的所見所為。從鼓角聲、烽火臺寫起,將秋天的邊城那種鼓角遍野、烽火連天的激越場面刻畫得如火如荼。在這種背景中,陸游高歌擊筑、憑高灑酒,表示收復關中地區的決心,也引出收復失地、勝利在望的無限興奮,從而讓讀者體會到“哀聲悲歌” 不是一般的憂郁哀婉的低調,而是慷慨悲壯的旋律。“此興悠哉” 一句,就是陸游樂觀精神的集中體現,其中 “興”字即是興致之興,又切高興亭之亭名。
下闋從上闋的“憑高” 和 “此興悠哉” 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之 “興”。作者將無情的自然景物南山之月,賦予了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寫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這種“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熱愛祖國山河之情的一脈相通。你看,月亮為了讓陸游清楚地看到長安的景物,把夜晚降臨南鄭的層層云靄都統統推開了。這里,也明點了附題中的 “七月十六晚” 登亭所望的時間和目的。在南山峰頂,皎潔的月輪將光華撒向大地,仿佛讓陸游看到了灞橋煙柳、曲江池館等美麗無比的長安風景,它們都在翹首以盼,等待著收復關中、收復長安的宋朝軍隊的到來。這里的 “應”,作應該講,用以特別強調肯定的語氣; 這里的“人”,應指宋軍,也包括陸游本人。詞句中沒有直接說到收復失地的戰爭,而是以大膽的想象、擬人的手法,把看到的景物擬人化,描繪出上自明月、暮云,都在為宋軍開路; 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這種情景,暗示了陸游所主張的抗金戰爭的勝利前景。這種想象中的 “所見”,是在上闋豪情壯志盡數抒發的基礎上,自然引發而出的,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
全詞充滿了樂觀豪邁和勝利在望的情緒,催人奮進。這在南宋愛國詩詞中是很少見到的。
上一篇:《張元幹·石州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史達祖·秋霽》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