頹波難挽挽頹心,壯歲曾為九牧箴。
鐘虡蒼涼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喑。
龔自珍還在年青的時候,就比較清醒地看到封建帝國已到了衰敗動亂的時世,他曾形象地形容這個封建帝國:“日之將夕,悲風驟至,人思燈燭,慘慘目光,吸飲暮氣,與夢為鄰”(《尊隱》)。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詩人在《己亥雜詩》中,就多次寫了以清王朝安危為主題的詩,這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
“頹波難挽挽頹心”,頹波,此指社會衰敗的態勢;頹心,指消沉頹喪的人心。作者認為,清王朝日趨衰敗的態勢已無法挽回了,但要積極地挽回已日趨消沉頹喪的人心。我們知道,詩人辭官南歸的心境是十分矛盾,也是十分復雜的,他一方面看到了“虎豹沉沉臥九閽”的腐朽官場,看到了清王朝已到了不可挽回的“衰世”,但他又不忘京國,戀戀不舍浩蕩皇恩。他一生孜孜以求探世變,希冀更法改圖,卻被封建統治者斥為“狂人”,排擠出官場,悲傷、憤慨、苦悶、彷徨。但他又寧折不彎,倔強挺拔,“江天如墨我飛還,折梅不畏蛟龍奪”(《己亥雜詩》),要為實現變革社會的理想繼續奮斗。正是這種復雜的心態,使詩人在《己亥雜詩》中一再表示不甘寂寞,要關心國事,參預時政,“挽頹心”,也就是這種積極參預時政、變革社會的思想反映。如果說“頹波難挽挽頹心”表現了詩人變革社會的志愿,“壯歲曾為九牧箴”則是詩人向人們表白,他要“力挽頹心”,并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他一生的追求。箴,古代一種以告誡、規勸為主的文體。九牧,古代中國分為九州,一州之長為牧。這句意思是說:我壯年時期就曾多次寫詩為文譏議時政。在現存的龔自珍譏議時政的詩文中,像著名的《明良論》、《乙丙之際箸議》、《平均篇》、《行路易》等都是他二十多歲寫的作品。
“鐘虡蒼涼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喑。”二句寓情于景,語言鏗鏘有力,落地有聲。鐘虡,古代封建統治者祭祀和宴享時用的鐘鼓樂器,平時則掛在宮殿或宗廟里,象征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力,這里喻指朝廷。以蒼涼景色形容朝廷,語義雙關,它既是詩人在傍晚時分離京時的真實情景,又是詩人對清朝政權面臨衰世的形象譬喻。“狂言”,這是詩人對自己譏切時政言論的一種反語,“狂言重起廿年喑”,是憤怒的自白,也是戰斗的誓言,它用詩的語言體現了詩人不畏強暴、勇于進取的戰斗精神。詩人年青時面對險惡的人生,曾公開宣言:“大言不畏,細言不畏,浮言不畏,挾言不畏”(《平均篇》),二十多年后,他又再次宣言“狂言重起廿年喑”,愈老彌堅,斗志不衰。
上一篇:龔自珍《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 (其六)》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丘逢甲《臺灣竹枝詞 (四十首選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