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何處秋風(fēng)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詩題屬樂府琴曲歌辭。引是引唱或序奏之意,后為樂府詩的體裁之一。此詩寫作時間不可確考,但從詩的感情內(nèi)容而言,大概作于貶官朗州時期。
首句“何處”二字問得突兀。秋風(fēng)之來,乃序時使然,很難說清楚它來自何處。這猶如春天歸去,不知歸于何處一樣。但這一問,卻使讀者明白,詩人正百無聊賴,且神經(jīng)相當(dāng)敏感。由于詩人心里老想著自己的來處(自京師處貶),因此便覺得秋風(fēng)也應(yīng)該有來歷了。詩人本來就敏感,何況值此敏感的悲秋季節(jié)!外界有一點動靜,都會引起自身的悲慨。不是嗎?就在開頭兩句中,還暗寓著對比之意:雁能自由南飛,而自己卻久留貶所;雁尚有群,而自己卻孤身一人,不僅與柳宗元、凌準等親密友人失散了,而且到元和八年(813),連妻子薛氏也不幸去世。在比較之中,愈加襯托出自己的凄涼可悲。
三、四兩句仍然是抒寫內(nèi)心的百無聊賴和特殊敏感,但手法有所不同。不是通過比較,而是運用曲筆。《唐詩訓(xùn)解》卷六云:“秋風(fēng)起而雁南矣,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詞之最早。”《唐詩廣選》卷六引蔣仲舒語云:“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最深?!边@些評價都很有道理。劉禹錫遭貶以后,謗言四起,受誣實多,自然界雖然有四季的迭代,而詩人卻感到自己那顆痛苦的心一直搖動于衰秋之中。宋玉的名句:“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九辯》)與詩人的心緒極為諧合,因此當(dāng)自然界的秋風(fēng)吹動庭樹的時候,詩人的心靈世界之秋,立即與自然世界之秋相感應(yīng)而產(chǎn)生透骨的涼意,相撞擊而引起靈魂的震顫?!俺瘉怼眱勺诌€告訴讀者,詩人徹夜未眠,所以外界的些微動靜比誰都先聽到,且聽得比誰都真切。由此可見,詩人的每一根神經(jīng)都在痛苦中煎熬。但這一切,詩中都沒有直說,只在“最先”兩字中透露出來,用筆之曲,令人三嘆。
上一篇:南朝無名氏《讀曲歌(其四)》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禹錫《踏歌詞四首(其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