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這首詩的開頭兩句中,即出現了地域上不連屬,而語義上緊相關的三個地名——青海、雪山和玉門關。
先看青海、雪山。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西寧市西;雪山,祁連山,在甘肅河西走廊南部。它們遠不相接,為何青海湖上的濃云竟偏使雪山黯淡?詩歌是藝術創作,不同于科學論著,詩中的地名不可盡信而征。這里青海、雪山不過是對當時邊事頻仍的西北邊地的泛指。一個“暗”字貫穿上下,應作互文來理解,即青海湖上、雪山峰頭,戰云低密,一片昏暗。只七個字,籠括了西北千里邊陲的緊張氛圍。
再看第二句中的玉門關,關在甘肅敦煌之西,是當時交通西域的重要關隘。這里,對“孤城”句有兩種不同理解,一種認為這是個倒裝句,即:在孤城玉門關遙望青海、雪山;另一種看法認為孤城即抒情主人公的所在處。抒情主人公身處西北前線某一城堡,面對“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嚴酷現實,遙望京華,想到邊城多事,入關無期。這里以“玉門關”為“遙望”的特定目標,事出有因。據《史記·大宛傳》記載,漢武帝命令李廣利攻大宛,欲取良馬,士兵因為饑餓,攻戰失利,請求罷兵。漢武帝大怒,“使使遮玉門曰:‘軍有敢入者輒斬之’。”所以李頎《古從軍行》有“聞道玉門就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的怨詞。詩于是很自然地轉入三、四兩句:樓蘭未破,玉門猶遮,百戰黃沙,終無歸日!樓蘭,在今新疆鄯善東南。漢武帝遣使通大宛,樓蘭阻道,漢昭帝時,傅介子用計斬樓蘭王,道始通。這里是借漢史喻唐事。
詩的結句“不破樓蘭終不還”是一個感情色彩模糊的敘述句。因此又有歧義:一些人認為它表現了戰士們的“勝概英風”,是豪語;也有人認為“連上句金甲著穿觀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為思破敵立功而歸,則非詩人之本意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清代詩評家沈德潛說得比較客觀:“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倍有意味?!贝_實,如果僅作豪語看,“遙望玉門”似乎沒有著落;如果僅作怨語看,縱觀全詩,青海長云,祁連積雪,青、白交映,給人以雄闊、蒼莽的印象,黃沙、金甲,輝煌、典重,又給人以堅實感。它們暗示著創作主體開闊、自信的內心境界。因此,可以認為這首詩既是怨詩,也是豪詞。怨別思歸仍以殺敵報國、勒石燕然為前提;殺敵報國的壯心中又摻雜著朝廷御邊不力,致使征人久戍難歸的怨憤。這,正是貫穿王昌齡邊塞詩的一貫思想。
上一篇:陸龜蒙《白蓮》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鄭谷《十日菊》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