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靈旗風卷陣云涼,萬里長城一夜霜。
天意小朝廷已定,那容公作郭汾陽!
乾隆四十四年(1779)作者偕妾與子回故鄉杭州小住數月,其間曾憑吊位于棲霞嶺下的岳王廟內的岳王墓,寫下十五首七絕,發思古之幽情,評歷史之功罪,別具只眼,頗見史識。
這里一首既惋惜一代民族英雄岳飛之被害,更揭示岳飛必死的悲劇,較之一般詠岳飛之作只是抒發嘆其冤,哀其死之情,明顯高出一籌。
岳飛于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須有”的罪名被高宗與秦檜殺害于杭州風波亭,死后寧宗追封為鄂王,故稱“岳王”。時隔六百余年之后,詩人站在岳王墓前,“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文心雕龍·神思》),他遙想當年岳飛死后的凄慘情景,似乎看到江河日下的厄運:“靈旗風卷陣云涼,萬里長城一夜霜。”“靈旗”指樹立在岳飛廟中的靈幡。“風卷靈旗”乃指岳飛被害。“陣云”指戰地煙云。詩前兩句含意頗豐,仔細品味可以發現三層涵義:一、“陣云涼”、“一夜霜”,是寫自然氣候,岳飛遇害,時值隆冬;二,寫心理感受,岳飛被殺,舉世哀悼,天地之間皆彌漫著肅殺的氣氛;三、云“陣云”涼,“萬里長城”降霜,則又寓有南宋從此失去抗擊金兵、恢復中原的中流砥柱之意。“陣云涼”謂無人再帶兵殺敵。“萬里長城”用《南史·檀道濟傳》典;“道濟見收,憤怒氣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萬里長城”而披嚴霜,喻國家之棟梁遭摧殘也。前兩句詩中飽含詩人對岳飛被害的悲憤與惋惜之情。
岳飛被害,宋高宗自毀“萬里長城”,誠然是令人悲憤的,但詩人又認為這歷史悲劇是難以避免的,故詩后兩句乃借用典故云:“天意小朝廷已定,那容公作郭汾陽!”“小朝廷”指南宋高宗政權;所謂“天意已定”實指宋高宗之意旨即其忍辱偷生、偏安江左之國策已決定,不會改變,如同題另詩所謂“老住迷樓人不醒,趙家天子可憐蟲”,他容不得岳飛像唐朝名將郭子儀(封汾陽郡王)平定“安史之亂”,挽救國家危亡那樣,去恢復中原,雪靖康徽欽二帝被擄之恥。因為一旦二帝歸來,其皇位將不保,此言可謂誅心之論,深刻揭露了宋高宗之所以安于半壁江山而向金國納幣稱臣的可恥用心!作者對“趙家天子可憐蟲”的鄙視與對岳飛的同情之意亦盡在議論中。
此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懷。寫景并非實景,乃是詩人想象之虛景,景中寓情;抒懷乃是借助典故議論,議論中自含有感情。
上一篇:厲鶚《秋宿葛嶺涵青精舍》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峨眉山月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