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是一首傳統的閨怨詩,但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很有特色。
“打起黃鶯兒”,首句奇峰陡起,一下子抓住讀者的思緒,讀者不禁疑問:黃鶯作為春天的信使,到處受人歡迎,它既非老鷹之類的猛禽,又非鴟鸮之類的惡鳥,何罪之有,詩中主人公卻要“打起”它呢?于是急于知道原因。接著第二句作了解答:其所以要“打起”,是“莫教枝上啼”。讀這一句,讀者仍然不解:鳥語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鳥語之中,又數黃鶯的啼聲最為清脆悅耳,詩人韋應物有一首《聽鶯曲》,描寫鶯聲嬌婉好聽,變化極多,最宜于春天的氣氛,能使懶婦驚曉早起,旅客減少愁思,人人聽來愉快。詩中女主人卻不教鶯啼,豈非無理?于是仍要繼續追問下去。接著第三句回答了因第二句產生的疑問:“啼時驚妾夢”,因為怕黃鶯啼叫驚醒了詩中人的“夢”。但讀者仍然不會滿足于這一解釋,因為黃鶯啼鳴,說明本該是夢醒的時候了。如果不是《聽鶯曲》中說的怕驚殘夢的懶婦(誰家懶婦驚殘夢),那么她為什么還這樣怕驚醒她的夢呢?驚破她的夢又有多大關系呢?最后一句詩的答案是:這位詩中人怕驚破的不是一般的夢,而是到遼西的夢,是惟恐夢中“不得到遼西”。遼西即遼河以西,為當時東北邊防重地。詩中用以指其夫征戍之地。直到最后才真相大白,原來良人遠戍邊關,夫妻會面無因,閨中人只能寄希望于夢中見上一面。但夢中未必即到遼西,何況連夢還作不安生。由此看來,“打起黃鶯兒”竟是合情合理的了。
借鶯啼驚夢這一生活細節,寫懷念征人的重大內容,令人耳目一新?!皯涍|西怨恩無奈,聞鶯語而遷怒相驚,天然白描文章,無可移易一字”(黃叔燦《唐詩箋注》)。四句蟬聯而下,脫口一氣呵成。打起黃鶯的構思可能受南朝民歌《讀曲歌》“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的啟發,但語意更為高妙。令狐楚“綺席春眠覺,紗窗曉望迷。朦朧殘夢里,猶自在遼西”(《閨人贈遠》),張仲素“裊裊邊城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春閨思》),或反語以見奇,或尋蹊而別悟(賀裳《載酒園詩話》),蘇軾《水龍吟》“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亦用此詩典故,說明它自唐代以來一直受到歡迎。
上一篇:柳亞子《元旦(二首)》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景云《畫松》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