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
孤村隱隱起微煙,處處秧歌競插田。
羸馬未須愁遠道,桃花紅欲上吟鞭。
這是一首寫景詩,為詩人1909年夏秋間往淀江探望義母河合氏途中所作。淀江,即淀川,發源于日本京都附近的琵琶湖流入大阪灣。此詩以白描手法,選取幾組典型特征的鄉村風物,為人們描繪了一幅清麗和樂的鄉村風景圖。雖云“口占”而出,但層層渲染,充滿詩情畫意,詩風跳脫輕盈,饒有意趣。
首句直寫道中所見:遠處孤寂的村莊,升起縷縷炊煙,隱隱約約。句中一“孤”字以見農家之少,而“隱隱”是指在遠處眺望隱然可見。詩一開頭,詩人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簡淡的筆墨輕輕落筆,一開始就把讀者引入一個蕭散簡遠靜謐和諧的境界。第二句的視線轉向田野,“處處秧歌競插田”構成了另一番動人景象:田野里秧苗青青,歌聲四起,村民正忙著起秧插田,句中“處處”與首句“孤村”相對,以見田野之廣和村民勞作之忙;用“競”字傳神,以示其生機勃勃,襯出一派和樂之情,平添了感人的情趣。
面對淀江的動人景象,詩人頓覺精神煥發,“羸馬未須愁遠道”。羸馬,指瘦馬,連騎著的瘦馬也增添了活力,不愁遠道行程了,丟掉了憂愁帶來了無限喜悅。句中的“遠道”,語義相關,既寫出了不怕行程之遙遠,也包含詩人對革命和實現政治目標的信心。辛亥革命前夕,曼殊東渡日本,在同盟會所在地的東京,同革命黨人,以及陳獨秀、章炳麟、劉師培等有廣泛的接觸和聯系,并收集過明末清初廣東人民的抗清斗爭事跡,借以宣傳革命。在革命高潮到來之時,他雖然存在小資產階級軟弱性的一面,但他始終渴望革命成功,充滿了積極的進取精神。面對淀江美好的風光,詩人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歡愉之情油然而生,“桃花紅欲上吟鞭”,他手持馬鞭,走馬吟詩。連道旁盛開的桃花也為之紅艷欲滴,好似要躍上馬鞭上來。此句著語極妙,“欲上”二字更為傳神,從中可知作者熱烈的情緒和歡悅之心情。
柳亞子說,蘇曼殊詩“好在思想的輕靈,文辭的自然,音節的和諧。”(《蘇曼殊之我觀》)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詩人通過氣氛和色彩的渲染,在形聲色的景物描繪中,創造了一個優美和諧高遠明凈的意境,思想輕靈,情緒活躍,文詞清麗自然,別具神韻風致。
上一篇:秋瑾《梅十章(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柳亞子《有懷章太炎、鄒威丹兩先生獄中(二首)》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