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早雁忽為雙,驚秋風水窗。
夜長人自起,星月滿空江。
李益于貞元十八年(802)從揚州逆長江西上到巴陵(今湖南省岳陽縣),這首詩就是在這時寫下的。
“水宿”,即住“宿于水上”(舟中)。詩人晚上正在長江舟中安歇,一聲聲鳥叫聲突然將其從睡夢中驚醒,透過船窗,他猛然發現,原來是第一批南歸大雁成雙成隊地鳴叫著從眼前掠過;及至這時他才訝然意識到,窗外的風和水也一下子進入了秋天,帶上了秋的特色。詩歌通過副詞“忽”和動詞“驚”將詩人發覺秋天突然降臨時的驚訝、焦慮、緊迫、空落等復雜心緒活脫脫地表現了出來。第二句也有作“驚秋風水涼”的,這樣雖然也講得通,而且其意思似乎更加通俗顯豁,但我以為,還是說成“驚秋風水窗”好:(1)同樣能夠講得通,而且秋風、秋水本來就具有涼意,因此專門再著一“涼”字倒顯得累贅直白,這不符合李益一貫的藝術追求;(2)更加符合生活實際,尤其結合后兩句對翻身爬起走出艙外動作的描寫更可看出,詩人對第一批南歸大雁的發現,對秋風、秋水的感覺,只能是在艙內通過船窗口捕捉外界現實的結果。
總之,詩的前兩句通過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表象藝術地說明:生命短促,時不我待,從而造成一種強烈的緊迫感。
秋天的突然到來,對于具有遠大抱負的詩人來說,無異于一聲斷喝。他再也無法安然入睡了,于是起身走出艙外要認真思考一下今后的打算了。第三句說“人自起”的原因是由于“夜長”;其實不是“夜長”,而是一種建功立業意識在困擾他.提醒他和督催他,使他再也無法安睡。然而當他一旦走出艙外,卻只有滿天“星月”灑滿空蕩蕩的長江,一種孤寂感不禁油然而生。他重又體驗到了人世的悲涼和生活的苦悶,然而卻不是頹唐消沉。因為我們從詩的字里行間分明感到了一種緊迫感,這種苦悶只是緊迫感壓逼下的苦悶,是對沒有更大作為的自疚,和那種消極頹唐情緒風馬牛不相及。
這是一首充滿抒情意味的敘事詩。作品通過兩組真實藝術細節的鋪敘,生動表現了詩人焦急而苦悶的心緒,在敘事和抒情的有機結合中形成一種強大的藝術沖擊力和感染力。
上一篇:李益《幽州賦詩見意時佐劉幕》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益《聽曉角》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