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巖瀑泉響,夜久山已寂;
明月凈松林,千峰同一色。
據《居士集》目錄注,該詩作于明道元年,為《游龍門分題十五首》之一。
這首詩寫的是靈山月夜的景觀,其中亦拂溢著佛地所特有的禪氣,形成空靈靜謐之美,讀之不僅賞心悅目,亦可以去俗除塵,陶冶情性。
“菩提”在佛語中意為覺悟的境界,在詩中與廣化寺皆為龍門的名剎。詩題為“步月”其間,暗指就寺院外夜景而言。此誠如嚴羽論唐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凡”,將讀者誘入詩境之中。
“春巖瀑泉響”,突兀的石峰之上有瀑泉飛下,不摹其形而寫其聲,顯然是月色朦朧,泉月交輝,瀑狀難辨,然“春”之勃勃、境之靜謐卻由瀑“響”而現。此一“響”字,激人浮想,豈不如白日的暮鼓晨鐘,叫人驚警自莊?“夜久山巳寂”,它首先是景語,由一巖而至千峰,山勢愈顯凝重、厚實;由動景到靜景,因動而愈靜,展示的是一個萬籟俱寂、幽遠深邃的空間。它又是情語,一“寂”見性,情在其中。因為佛家認為,“萬法皆空,心體本寂,寂即法身”(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在空寂的山境之中能聽到瀑泉的響聲,這就是人人都具有的“空寂之知”,是“佛性”的顯現。這一禪意的孕含,不僅增強了詩句的韻味,同時也烘托出寺院環境所特有的佛家氣氛。“明月凈松林”是繼聽覺反應之后的視覺感受的描寫,意謂普照的月光竟掩照起莽蒼的林海,如水一般地消盡了松濤和塵埃,千巖萬壑,風停聲息而形成容滿月色的月海!這種以“凈”寫靜竟至空境的手法,強化了山境的靜謐程度。“千峰同一色”,總承前意,不僅拓寬了詩境,展現出山的博大與恢宏,且亦以一個“同”字,融千峰于“一色”,活現出明月的神力和月光的魅力。至此,“巖”、“峰”相映,“泉”、“月”共融,音響與色彩交輝,使空靈靜謐的意境全出;而步月者亦冥然于似有又無、似無又有的山夜之中,并由此得到精神的超脫。佛語說:“空中有知,是為真知”,詩人對佛地夜色的感悟,亦因此具備著深化一層的哲理味。
上一篇:王禹偁《畬田詞五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覯《鄉思》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