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歸復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客舍不離青雀舫,人家舊在白鷗洲1。風吹山帶遙知雨,露濕荷裳已報秋。聞道泉明居止近,籃輿相訪為淹留2。
【校記】
1.鷗,《全唐詩》一作“
2.為,《全唐詩》一作“會”。
【箋釋】
[江州]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江州”:“《禹貢》荊、揚二州之境。揚州云‘彭蠡既潴’,今州南五十二里,彭蠡湖是也。荊州云‘九江孔殷’,今州西北二十五里,九江是也。然彭蠡以東為揚州界,九江以西屬荊州界。春秋時為吳之西境,吳為越滅,后復為楚地。秦屬廬江郡,漢屬淮南國。晉太康十年,以荊、揚二州疆域曠遠,難為統理,分豫章、鄱陽、廬江等郡之地置江州,因江水以為名,理豫章。至惠帝,分廬江之潯陽、武昌之柴桑,置潯陽郡。自東晉元帝至蕭齊,或理半洲,至陳武帝于潯陽,置西江州,復理豫章。文帝天嘉元年,省西江州,江州自豫章復理潯陽。隋文帝平陳,置江州總管,移理湓城。大業三年,罷江州為九江郡。武德四年,討平林士弘復置江州,五年又置總管,七年改為都督,貞觀二年罷為都督府。”
[東歸] 指回故鄉。《詩經·鄭風·鴟鸮》:“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因漢、唐皆都長安,中原、江南人士辭京返里多言東歸。曹操《苦寒行》:“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鄭谷《送京參翁先輩歸閩中》:“解印東歸去,人情此際多。”
[采真] 指順乎天性,放任自然。《莊子·天運》:“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以游逍遙之虛,食于茍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茍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郭象注:“游而任之,斯真采也。真采則色不偽矣。”成玄英疏:“謂是神采真實而無假偽,逍遙任適而隨化遨游也。”后多指求仙修道。
[日夜流]《楚辭·湘君》:“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楚辭·九歌·東君》:“波滔滔兮來迎,魚鱗鱗兮媵予。”蘇颋《奉和經河上公廟應制》:“河流無日夜,河上有神仙。”
[青雀舫] 《方言》卷九:“舟……或謂之鹢首。”郭璞注:“鹢,鳥名也。今江東貴人船前作青雀,是其像也。”后因稱船首畫有青雀之舟為“青雀舫”,亦泛指華貴游船。亦省稱“青雀”、“青舫”。庾信《奉和浚池初成清晨臨泛》:“時看青雀舫,遙逐桂舟回。”劉長卿《秋日夏口涉漢陽獻李相公》:“偶乘青雀舫,還在白鷗群。”
[白鷗洲] 指白鷗所棲之沙洲。《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注曰:“洲,水中可居之地。”鮑照《潯陽還都道中》:“騰沙郁黃霧,翻浪揚白鷗。”江淹《報袁叔明書》:“方今仲秋風飛,平原飄色,水鳥立于孤洲,蒼葭變于河曲,寂然淵視,憂心辭矣。”
[山帶] 指環繞峰巖的帶狀白云。陳舜俞《廬山記》卷一:“張野《廬山記》:‘天將雨,則有白云冠峰,或亙巖中,俗謂之山帶,不出三日,必雨。’”
[荷裳] 用荷葉做衣服,示其人之高潔。《楚辭·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傅亮《芙蓉賦》:“詠三閭之披服,美蘭佩而荷裳。”后遂指隱逸者之服。劉長卿《喜朱拾遺承恩拜命赴任上都》:“詔書征拜脫荷裳,身去東山閉草堂。”
[泉明] 指陶淵明。唐人避高祖李淵諱,改為泉明。李白《送韓侍御之廣德》:“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王琦注:“《野客叢書》:‘《海錄碎事》謂淵明一字泉明,李白詩多用之。不知稱淵明為泉明者,蓋避唐高祖諱耳。猶楊淵之稱楊泉,非一字泉明也。’《齊東野語》:‘高祖諱淵,淵字盡改為泉。’”陶淵明之彭澤故城、柴桑故城,皆隸屬江州。
[籃輿] 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著行走,類似后世的轎子。《晉書》卷八八《孝友傳·孫晷》:“富春車道既少,動經江川,父難于風波,每行乘籃輿,晷躬自扶持。”《宋書》卷九三《隱逸傳·陶潛》:“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轝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
[淹留] 羈留;逗留。《楚辭·離騷》:“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曹丕《燕歌行》:“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輯評】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三:(前解)便以“青雀舫”、“白鷗洲”為“采真游”也。長安馬糞,高起三丈,此時想到此景,真復不曾謬我也。“復得”之為言,本自清涼國中來,還到清涼國中去。若其手眼妙處,則又在“江水迎君”七字。須知江水不是為迎君故晝夜流,正是為晝夜流故知其迎君也。言之者無罪,聞之者驚心矣。(后解)南方每至春夏之至,天如欲雨,山腰先有云如一匹練,謂之“山帶”。此句猶寫夏景,乃疾接下句,早入秋令也。“已報”之為言秋至甚確,“露濕荷花”之為言秋至尚淺也。七、八因言人生迅速如斯,得與淵明多作淹留為幸,言外見不必于此處又淹留也。
上一篇:《送丹陽劉太真》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題仙游觀》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