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堯藩
越女收龍眼,蠻兒拾象牙。
長安千萬里,走馬送誰家。
中唐時期,邊鎮節帥擁兵割據,不報戶口,自收賦稅不上繳朝廷,反要朝廷發給養兵費。據李吉甫《元和國計簿》所記,天下方鎮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朝廷每年的主要收入僅來自江、浙、福建、湖南等八道四十九州。統治者卻依然要維持其驕奢淫逸的生活,江南民眾的負擔于是日益加重。這首五言小詩便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南方越地人民被搜括、榨取的情形。
“越女收龍眼,蠻兒拾象牙。”越,本是民族名,古時江浙粵閩之地為越族所居,謂之百越,這里泛指江浙及嶺南等地。龍眼,南方所產的一種水果名,俗名桂圓。蠻,古時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兩句對仗,寫出越地人民的勞動生活:婦女忙于采擷龍眼,男子四處出獵采集象牙。詩人本是越地人,又曾廣游南方各地,熟悉其他詩人少有涉及的越地人民的生活情形,因而刻畫生動,寫來頗有生活氣息。
龍眼、象牙都是越地的特產,然而越地人民為此辛勞忙碌卻無權享受。“長安千萬里,走馬送誰家?”兩句言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和奢侈要求,掠奪越地人民的勞動果實。但詩人不從正面指斥,而用諷刺筆法加以揭露。千萬里,謂龍眼、象牙進京路程遙遠,長途運送不惜騷擾禍害百姓。走馬,又寫其飛馬傳送刻不容緩,急如星火。蘇軾《荔支嘆》云“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龍眼來”,便是對走馬傳送情景的具體描寫。結尾明知故問,意味深厚,尤具諷刺鋒芒,比直言不諱、指著和尚罵禿驢更有力。除了皇家宮廷還有誰家能到千里萬里之外去搜括?走馬貢奉朝廷的又豈止龍眼和象牙?詩人對南方人民的同情,對統治者窮奢極欲的批判,全在此下二句中。
此詩觸及了當時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詩人態度鮮明,指斥有力,但并不是劍拔弩張,而是將批判的鋒芒藏于平淡無奇的語言中,著力輕巧,仿佛偶作題詠,隨口吟出,因而詩題作“偶題”。
上一篇: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