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詩題一作《惠崇春江晚景》,又作《書袞儀所藏惠崇畫》,為神宗元豐八年(1085)蘇軾所寫的一首題畫詩。
惠崇,宋代建陽(今福建省建陽縣)人,僧人。《圖繪寶鑒》稱其“工畫鵝、鴨、鷺鷥。”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亦稱其“尤工小景,為寒汀、遠渚、瀟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
這首詩的景象特征突出了早春;藝術構思上體現了“畫中有詩”。
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從春江岸邊落筆。“三兩枝”,見其稀疏,還未到萬紫千紅的盛開時節,顯示出早春之象。桃花開在“竹外”,呈掩映之勢。桃為紅色,竹為綠色,又現對襯之意。早春景象得到出色的描畫。
次句,筆觸由岸邊移入江中,以“鴨”提挈詩意。春江水暖,顯示出春意已到人間。那么,何以知水之暖呢?詩人獨特地以鴨來感知。一個“知”字,意韻四出,使詩由起句的質實趨于空靈。鴨群因“知”水暖而自由自在地悠然浮游在江面上。這樣,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色圖便活現在人們眼前。
次句的“知”字已包含有詩人的想象了,第三句繼續加以發揮,突破《春江曉景》本身的畫面,想象出“蔞蒿滿地蘆芽短”。蔞蒿,即白蒿,江淮間人用作魚羹;蘆芽,即蘆筍,《本草綱目》說“河豚宜于蔞蒿荻筍同煮”。這一句是說春暖時節,該是蔞蒿滿地,蘆筍一片毛茸茸的景象吧。
結句“正是河豚欲上時”的“河豚”系魚名,肉質鮮美,但肝臟和血液有劇毒;春天溯江而上,于淡水中產卵。梅堯臣有詩《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蘇軾這首詩的結句化用了梅堯臣的詩句。三、四兩句之間也存在著內在的聯系,以“河豚”相關合。“正是河豚欲上時”,不僅點明季節、時令,而且由美景推及美食,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內容。
這首題畫詩不僅有實描,而且有想象,使得詩畫之間相互發明,詩意蔥籠、畫意濃郁,給人以美的享受。
上一篇:王安石《悟真院》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蘇軾《澄邁驛通潮閣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