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此詞一、二句是發問,以為“江潮”與“海水”,都不能與其丈夫和自己相比。“借問”,請問,假設之問。“何似”,哪里像。第三句“相恨”,是指“妾”對“君”的恨。“潮有信”,指潮水漲落有一定時刻,喻其遵守信約。
這首詞的特點是使用對比手法。一是正比,海雖深,但不如“妾”的相思深;一是反比,“潮有信”而“君”卻爽約。這些比喻都很恰切,通過設喻,使愛、恨這些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東西,好像一下子變成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的實在物,從而大大地增強了詞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詞開頭“借問”兩字,問得兀突,令人心里為之一震。三,四句表現閨婦對丈夫的愛和恨。由于她對丈夫愛得深,因而對他的違約也才恨得重。但是,骨子里還是蘊藏著對丈夫深深的愛。詞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這是其社會地位所決定的,令人同情。
這首詞的寫作背景當為長江中下游一帶,詞中的“江潮”、“海水”似可作證。這是有原因的,也是很有意義的。隋唐以來,我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長江中下游經濟的發展已出現超過黃河流域的勢頭。那里農業、手工業發達,交通方便,商業繁榮,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很多。“商人重利輕別離”(《琵琶行》)、“年年逐利而復東”、“棄業長為販賣翁”(張籍《賈客樂》),“一解市頭語,便無鄉里情”(元稹(估客樂》),“盡日貪歡逐樂,此是富不歸”(《敦煌曲子詞·長相思》)。與白氏同時代的伶工周季崇妻劉采春甚至唱出:“莫作商人婦,金釵當卜錢;朝朝望江口,錯認幾人船。”(《啰唝曲》)白氏這首詞,也加入其中批判商販的大合唱。詞雖僅短短四句,卻記錄著歷史的步伐,閨怨之作至此便大量地出現商婦的形象了。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值得注意的新現象。
上一篇: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其四)》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紳《憫農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