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安史之亂以后,唐代社會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急劇變化,唐代文學也有了一個明顯的轉折。社會矛盾的激化,使更多的詩人更加正視現實,在詩歌創作方面,新樂府運動也隨之興起。
李紳可算是新樂府運動的最早實踐者。他曾率先寫出《新題樂府》二十首,受到白居易等人的贊賞。元稹曾說他的《新題樂府》“雅有所謂,不虛為文”,可惜這二十首詩今已不傳。
但是,李紳早期創作的《憫農》二首(又稱《古風》二首)卻可以彌補這個損失,其風格和精神也基本與新樂府運動相符合。
在《憫農》詩的第一首中,作者以簡練樸質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在當時司空見慣的事實,一個鮮明而突出的矛盾現象。
詩的前兩句,通過“一粒粟”和“萬顆子”的鮮明對比,使人們聯想到當時農田的豐收景象。“種”和“收”兩個字,點出了農民在這種豐收中所付出的艱辛。第三句,既把豐收景象進一步擴大,又把農民的勞苦艱辛進一步推廣。在這個基礎上,用結尾一句,點明矛盾的所在。這樣,通過前兩句的對比,進而又通過前三句和第四句的對比,把農田的豐收、農民的辛勞和“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直截了當地擺到了讀者面前。
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作者在當時不可能把封建統治者與農民大眾之間的矛盾闡述得十分清楚。然而,這首詩通過通俗簡潔的語言提示讀者:成千上萬的農夫,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春種秋收,使得四海之內,良田萬頃,五谷豐登,而他們卻不得溫飽,“餓死”的恰恰是他們!這至少可以啟發讀者對造成這個矛盾的原因作進一步的思索。在客觀上,控訴了當時封建統治者對廣大農民剝削之殘酷,喊出了勞苦大眾的心聲。
上一篇:白居易《浪淘沙詞六首(其四)》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柳宗元《江雪》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