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葉紹翁無官無職,浪跡江湖,對羈旅漂泊有很深的感受,《夜書所見》可見一斑。
靜靜的夜,聽到了梧葉飄落的蕭蕭聲,詩人凜然而生寒意。究其實,這是客居異地、遠別親人的寂寞之感。江上不停地吹來陣陣秋風,想到了晉代的張翰,引動客子思鄉之情,悵然欲歸。張翰在洛陽做官,秋風起,想到故鄉著名風物莼菜羹和鱸魚膾,便辭官歸去。“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王粲《登樓賦》),詩人與張翰一樣有懷戀故土的深情。一葉知秋,何況是梧葉蕭蕭,秋意濃濃;秋氣悲涼,何況是“獨在異鄉為異客”,詩人的筆法,有力地烘托出客子的凄涼心境。一、二句觸景生情,富有感情色彩,三、四句客觀描摹,深意蘊含其中。“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惹起了詩人對故鄉童年生活的回憶,曾經“呼燈灌穴,斂步隨意”(張镃《滿庭芳·促織兒》),仔細逮住蟋蟀。背井離鄉多年,別夢依稀,思鄉之情更加強烈。其次,這是對詩人孤身一人、憂愁交織的觀照與反襯。秋風蕭瑟,深夜茫茫,兒童還在挑燈捉促織,當然是一家團圓、兒輩戲嬉的情景,與詩人流落異鄉、一家分散適成對照。兒童們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盡情歡樂,又反襯出詩人的愁緒滿懷,憂心忡忡。“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最為入妙”(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由一、二句到三、四句,跳躍極大,但思想內容一線貫穿。從敘寫的角度看,秋風引起鄉愁,思緒紛紛,難于入睡,于是走到戶外,遙望家鄉,看到了“兒童挑促織”的一幕,也是順理成章。情深景真,便是這首詩的藝術成就。
上一篇:宋伯仁《家書》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利登《沽酒》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