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登
有錢但沽酒,莫買南山田。
勾引催租人,驚散青松煙。
這首詩的主旨,是揭露封建社會的賦斂之毒。這個尖銳的社會問題曾引起許多詩人的關注,但在藝術表現上卻又取徑各異。有的以寫實的手法再現具體的生活場景和細節,筆調凝重沉郁;有的以寫意的手法概而言之,筆調詼諧幽默。前者如范成大的《催租行》、《后催租行》,后者則不妨以本詩為例。
詩的首二句,故意鄭重其事地提出“沽酒”和“買田”之辨,以違悖常理的方式切入。由于詩中諄諄勸諭的內容,和當時人們習聞慣見的處事常例適好相反,于是一入手便引起懸念。詩人之意不在酒而又偏從酒寫起,這種手法,可說是“引而不發,躍如也”,目的正是為了更有力地托起下文。
詩的后二句進入正題。原來在“莫買田”這貌似悖論的后面,有著對世態的深刻觀察在,這里所發現的深可畏懼者,便是“催租人”。這“催租人”并非確指具體的某個差役官吏,而是整個租稅制度的化身,因而詩人無須描摹其形相,而只用傳神寫照的手法概括其主要特征。“勾引”二字,寫出租稅法網的無孔不入;妙在本是“催租人”在張網窺伺,這里卻用了反客為主的“勾引”二字,好像食人者無罪,被食者反而有過似的,從而增加了諧謔的意味。“驚散”二字,形象地表現了封建稅制的暴虐苛酷;妙在不說人受驚而說煙受驚,連無情之物都被殃及,則苛政的于害為烈自在不言中了。
詩人曾在另一首《野農謠》中說:“但愿官民通有無,莫令租吏打門叫呼疾。”這首詩同樣表現了詩人對民瘼的關注。所不同的是,本詩以寓莊于諧的手法,將抨擊和控訴雜于嘲戲詼諧之中,遂使全詩更富有諷刺意味,這正是本詩的獨具一格之處。
上一篇:葉紹翁《夜書所見》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樂雷發《秋日行村路》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