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正冊判詞其一
正冊判詞其一
畫: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這一首是寫林黛玉與薛寶釵的。
林黛玉與薛寶釵是《紅樓夢》十二釵中的重要人物。林黛玉的母親賈敏是賈母的女兒,與賈政是親兄妹;她與賈寶玉是姑表兄妹,因父母雙亡寄于賈府。薛寶釵與賈寶玉是姨表姊弟,她母親薛姨媽與王夫人是親姐妹,薛家是“珍珠如土金如鐵”的大皇商。林、薛兩人,一個是封建階級的叛逆者,一個是封建階級的衛道士,曹雪芹將兩個思想對立的人物寫在一起,并不意味著“釵黛合一”,而是表現了以鮮明的對比刻畫人物、揭示主題的藝術構思。
“可嘆停機德”、“金簪雪里埋”與畫面的“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等語,都是寫薛寶釵的。“金簪雪”三字暗點其名,“雪”與“薛”諧音。“金簪”指“寶釵”,本是使頭面生輝的頭飾,竟埋沒在寒冷的雪堆里,這既暗示了薛寶釵性格如“冷香丸”之“冷”的特點,也是對薛寶釵婚后獨守空閨冷落生活的寫照。
“可嘆停機德”是說薛寶釵雖有合乎封建婦道的品德,但可惜依然是悲劇結局。“停機德”是對薛寶釵品格的總概括。引《后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樂羊子遠行尋師求學,因念家,只一年就返回了。其妻以刀割斷布機上的絹,以此比學業中斷,徒勞無功,勸他繼續勤學謀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廢。薛寶釵是一個封建社會中恪守婦道的典型,是封建社會中受封建禮教陶冶頗深的標準閨秀。曹雪芹用現實主義手法來塑造這一形象,使其不是“惡則無往不惡,美則無一不美”(庚辰本第四十三回脂批)的人物。她美麗聰明,博學多才,溫柔端莊,豁達明理。是一個“任是無情也動人”的“艷冠群芳”的牡丹,她嬌艷尊貴,是世俗中的花王。她是處處按封建時代的規矩生活和思想的“賢寶釵”,在她的性格與行為中表現出封建階級所必須的機心、識度、委屈求全甚至嬌揉造作。
薛寶釵性格中最深沉的就是她的“冷靜”,她的一生就是“冷靜”地爭取現實功利的一生。惟其“冷”,才使她成為一位封建階級的標準閨秀;惟其“冷”,才使她常常“隨分從時”精通人情世故,博得賈府上下的喜歡,終于成了“寶二奶奶”。
她處處以封建道德要求自己,規范別人,不愧是位有“停機德”的“賢寶釵”。她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教導姐妹,對湘云說作詩“算不得什么”“還是紡績針黹是你我的本事。一時閑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書看幾章是正經。”(第三十七回)這“有益的書”指《女論語》之類。在林黛玉行酒令時說了《牡丹亭》、《西廂記》里的話,她立即對黛玉講男人“輔國治民”,女人“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更說“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第四十二回)香菱請史湘云談詩,她立刻又說:“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著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由此可見,她的衛封建之道多么自覺、嚴格。更突出的是寶釵常常勸寶玉要“立身揚名”,說一些“仕途經濟”的“混帳話”(第三十二回),以至引起寶玉的反感,斥道:“好好的一個清凈潔白的女兒,也學的釣名沽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第三十六回)她盡管多次受到寶玉的冷遇、嘲諷,仍然未改變其“停機德”的品德。
她恪守封建婦道,為爭得“寶二奶奶”地位,則“冷靜”地觀察形勢,“隨分從時”地迎合、討好賈母、王夫人。過十五歲生日時,賈母讓她點戲、點菜,她專門點賈母喜歡聽的熱鬧戲、喜歡吃的甜爛食物,還當面奉承賈母說:“我來了這么幾年,留神看起來,鳳丫頭憑他怎么巧,再巧不過老太太。”(第三十五回)王夫人造成金釧兒投井自殺,良心有些過不去,而寶釵卻說“姨娘是慈善人,……(金釧兒)不過是個糊涂人,也不為可惜。”由此可見她的“冷”到了無情的地步。她只遵循封建道德行事,照封建規矩來思想,沒有生活的理想,然而在人生途中卻一帆風順,自信“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終于以金鎖配寶玉,實現了“金玉良緣”,當上了“寶二奶奶”,在世俗的婚姻上獲得了成功;但她只能做幫助寶玉追求功名的賢妻,卻不是寶玉人生途中叛逆封建禮教的知己,最終未獲得真正的愛情,在寶玉走后,她獨守空閨,這結局亦是悲劇的,這怎不令作者悲憫,發出“可嘆停機德”的嘆惋!
詩中“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以及畫面上的“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等語寫林黛玉。“玉帶林中掛”前三字倒讀即諧其名“林黛玉”,“兩株枯木”,雙“木”為“林”。“枯”寓黛玉淚盡而死,寶玉為懷念她而棄絕一切世俗欲念(“玉帶”象征貴公子生活)出走。“懸”“掛”,表示思念。“堪憐詠絮才”是說林黛玉頗有才華,其命運又頗令人同情。“詠絮才”用晉代才女謝道韞之事。一次,天下大雪,謝道韞的叔父謝安,對雪吟道:“白雪紛紛何所似?”道韞哥哥對:“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言:“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了,大為贊賞。被傳為佳話(見《世說新語·言語》)。
林黛玉貌美多才,多愁多病,她“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竊,病如西子勝三分”(第三回)。她天真、純潔、熱烈、執著,渴望美好的愛情,追求光明幸福,有理想。她是“風露清愁”的芙蓉,是花中的逸品,遺世獨立,風骨高潔,不合時俗,具有叛逆性格,是寶玉艱難的人生途中至死不渝的知己。然而命蹇多乖,很小就失去了雙親,寄住在“白玉為堂金作馬”的賈府,在這庸俗、丑惡、虛偽、傾軋的環境中,她感到孤寂、痛苦,她悲傷、哭泣,淚水從“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更以一片癡情將“詠絮才”鑄成傷春悲秋的詩詞來抒發心聲。那催人淚下的《葬花吟》、《代別離·秋窗風雨夕》,還有《桃花行》、《柳絮詞·唐多令》、《詠白海棠》、《詠菊》、《問菊》、《菊夢》、《五美吟》等,都令人看到了她的身世、遭際、痛苦、品格、理想,看到了一個光輝的形象。
《葬花吟》不僅浸滿了“因春感情”的愛情苦悶,更表現了她寄人籬下所深深感到的周圍是一片庸俗、丑惡、爾虞我詐、互相吞噬的世界。“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是對冷酷的現實的控訴。在這“污淖”的環境中,她像瓣瓣飄落的桃花,她“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要尋一個能自存潔凈的“香丘”,然而那“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因此,又令她感到無比窒息,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這展示了她決不屈服的孤傲性格。
在《秋窗風雨夕》中表現了黛玉愛情無望的悲情與自傷身世之痛。在寫此詩前她曾與寶釵感嘆過自己的身世,說:“我是一無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紙,皆是和他們家的姑娘一樣,那起小人豈有不多嫌的。”(第四十五回)此時的黛玉已深感到“金玉良緣”之說的“金”“玉”已并非某個具體的人,而是金錢、財產和社會的權勢,是門閥制度,也就是封建階級的道德秩序,她在《秋窗風雨夕》中所表現的悲,不僅是被壓迫者的哀音,也是一種凄惋的控訴。
頗有“詠絮才”的黛玉在其他重要詩詞中亦表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品格。在《詠白海棠》及三首菊花詩中寫道“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詠白海棠》)皆以“冰”、“玉”、“白”取喻;“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詠菊》)、“孤標傲世偕誰隱”(《問菊》)、“憶舊還尋陶令盟”(《菊夢》),則以陶淵明贊菊花之雅潔高標的品格喻自己的追求。在《五美吟》)中詠西施、虞姬、明妃、綠珠、紅拂,不僅因她們貌美而有才,而且因為她們有著令人“可欣、可羨、可悲、可嘆”的事跡。如黛玉嗟嘆“一代傾城”的西施,以江水東流、浪花消逝的不幸,來喻自己的少孤、寄人籬下,病體難久的悲哀;詠虞姬,贊其“飲劍”楚帳,以寄托自己“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志愿;她欽佩紅拂女“巨眼識窮途”的“女丈夫”行為,表達自己不甘心封建禮教“羈糜”,大膽追求自由幸福和生活理想的叛逆精神。
林黛玉雖有驚人的“詠絮才”,是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純潔、高尚的叛逆女性,但終于在封建禮教的扼殺下淚盡而亡。她的悲劇命運怎不令作者“堪憐”,發出深深的嘆惋呢?
林黛玉是曹雪芹筆下最光輝的形象,他懷著無限哀憐、無限沉痛的深情,以贊美詩的筆觸塑造了她,借這個形象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人生理想的一種熱烈的、執著的追求,也表達了自己對這種追求必然要失敗的一種深沉的理解。通過黛玉這一形象,表現了曹雪芹的人性覺醒意識,表達了作者對舊制度、舊道德的控訴,從而表現了曹雪芹是一個具有初步民主主義思想的偉大作家。
上一篇:《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