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菊花詩十二首(其六)》詠菊
詠菊
瀟湘妃子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
黛玉這首《詠菊》,被李紈評為十二首之冠。這恐怕是曹雪芹借李紈的口說出了他自己的心里話。
詠菊,這不是平常詩人們擬題時的那種含義。這個詩題的意思是要求作者描繪出詩人作詠菊詩的時候是怎樣一種情形。瀟湘妃子詠菊的時候跟一般人不同:“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一種強烈的創作沖動——“詩魔”,象神魔附體似的,使得她從早到晚激動不已。無賴,即無奈,無可奈何,擺脫不了,欲罷不能。這正是創作靈感到來時的情景。這種靈感一到,她甚至不能靜坐于書齋,逼著她“繞籬欹石”到菊花身邊去沉吟。藝術來源于實踐,詠物詩當師法于自然,詠菊則去繞籬欹石,這實在是道盡了所有詠菊詩人的創作艱苦及其經驗之談。瀟湘妃子僅此一聯就可說是壓倒群芳了。更有甚者:“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臨霜寫,何異于現場寫生;對月吟,誰管它早晚。迷于斯,醉于斯,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正是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毫端蘊秀,說明構思成熟,下筆生花;口齒噙香,不僅是說創作現場的菊花香氣撲鼻,而且也是說吟出來的詩句佳麗芳香。口齒噙香,黛玉自己也許感到“傷于纖巧些”,但在讀者看來,這正道出了一位高潔的年青女詩人的創作個性。實在是維妙維肖的描繪。
但這首詩中最發人深思的還是下面兩句:“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素怨秋心,都是指詠菊時的情懷。菊有何怨?寄人籬下,“一樣花開為底遲?”菊該當有怨。菊有何心?孤標傲世,不合時宜,也可以說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其實,這菊之怨、菊之心,不正是黛玉之怨、黛玉之心嗎?有誰憐她?自憐而已。有誰理解?知音難覓。再深一層看,這滿紙素怨、片言秋心,也就是曹雪芹本人的悲憤之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在這里,我們又一次聽到了曹雪芹的心聲!可以這樣講,這首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是可以和曹雪芹本人的詩作比美的。“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這雖然是以陶淵明等詠菊詩人之多來高度概括文學史上這一奇特的創作熱,但我們也可以套用這句詩來概括學術界的紅學熱:“一從脂硯平章后,半部紅樓說到今。”《詠菊》詩的結尾是否流露了曹雪芹的這種自信呢?我覺得還是寧可信其有為好。
上一篇:《菊花詩十二首(其八)》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菊花詩十二首(其十)》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