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臺
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
連山無斷絕,河水復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陽南陌頭。
可望不可見,何用解人憂。
臨高臺,古詩題。沈約的朋友,諸如謝朓、王融,都有臨高臺之作。
本篇寫臨高臺時,懷念所思涌起的復雜情感。
首聯,起句。 “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點明《臨高臺》題意。臨高臺,本登高望遠之意,而作者反其意用之,說“高臺不可望”,標新立異。以為“望遠使人愁”,別有幽愁暗恨郁結于心。既言登高而又不可遠望,讀者莫解其玄,遂設置了懸念,吸引了讀者。句中一個“愁”字,是全詩詩眼,這一個愁字貫串于全文,概括了作者心中深沉的感慨。
二聯,系承上之句。 “連山無斷絕,河水復悠悠?!睂懙歉哌h望所目之景:山巒迭起,連綿不絕,河水浩浩蕩蕩,滾滾而去。言外之意是說,欲尋覓我之所思,而山重水阻,道路多艱,有古詩《行路難》之意。表現了詩人對理想與現實之間坎坷多阻的深沉感慨。
三聯,轉句,由上聯言景而轉及言“所思”?!八季购卧?洛陽南陌頭。”沈約說他所思者在“洛陽南陌頭”。按,沈約生于441年,卒于513年。 自公元465年以后,淮北、淮西即陷于北魏,公元494年魏孝文帝索性下令把北魏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在南北朝兵戎相加的時代里,倘“所思”竟在“洛陽南陌頭”,那等于是身陷異國,無由得見了。
問題在于沈約“所思”者指什么?自屈原以降,寄情于物、托物以諷的方法、經常為詩人采用。例如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都是依詩取興,引類比喻之作。 《四愁詩》起句即曰: “我所思兮在太山”,前面短序說: “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鄙蚣s《臨高臺》之所思,也屬于這類作品。
沈約的《臨高臺》,也有思美人之意,即思君子、賢者。
在沈約的生活背景中,有幾個重要的人、事,應該說,是肯定在沈約心中留下深刻的懷念與思考的。
《南史·陸厥傳》載“永明末,盛為文章,沈約、謝脁、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按“氣類”,猶言氣味相投的人;推轂, 助人舉事,這段是說沈約、謝脁、王融三人氣味相投,三人相攜,共創“永明體” 講求聲律,提倡文學。謝脁因不肯參與始安王蕭遙光的謀反活動,被始安王蕭遙光等聯名誣陷,下獄致死。沈約于憤懣不平中,寫《傷謝脁》一詩, “豈言凌霜質,忽隨人事往,尺璧爾何冤,一旦同丘埌?!笔①澲x脁人才若“尺璧”一樣罕見、珍貴, 并有“凌霜”的品格。譴責了朝廷枉殺無辜。《南史》記載中,另一個與沈約“氣類相推轂”的王融,也在武帝身后東宮的廢立之爭中被殺。沈約自己也是因為觸犯了梁武帝蕭衍,憂懼而死的。沈約的父親沈璞為淮南太守,于元嘉末被殺。
上述是從“人”的背景上談沈約所處的歷史環境,沈約所思,應不無政治傾軋之憂、不無親友謝世之傷吧。
另外,從“事”的背景看,事之大者,莫過于國事。南朝國勢日見衰弱,國土日被北魏所蝕,洛陽竟成為北魏都城,“所思在洛陽”,應不無國土淪喪之恨吧。
這些都是沈約所處的歷史現實,這些與沈約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存在,必然地要反映到沈約的思想當中去,這是毫無疑問的,可以作為理解沈約“思”理想之“美人”的一些參閱資料吧。
尾聯,作結。寫憂愁無從排遣。
“可望不可見,何用解人憂?!睂戇h望極目,而仍不能望見“所思”,思念悠悠,無可止息??圩∑鹁洹案吲_不可望”,徒增憂思之意,首尾呼應。本詩以憂起始,又以憂作結,循環往復,含蓄著“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的感喟?!翱赏豢梢姟?,意謂所期者仍甚遠,就沈約所處的時代而言,南朝國勢日衰,政治傾軋日劇,他的理想倘或期望實現,不但面臨許多阻隔,且距離甚遠,只是一片渺茫,正所謂“可望而不可見”呵。所謂“可望”,其實只是在心地中構畫的希望罷了, “不可見”,是無從實現呵。
讀沈約詩,詩語貌似平淡,實則寓意深繁。它的意境,恰如康德論述審美觀念時說的那樣: “它生起許多思想,而沒有任何特定的思想,即一個概念能和它切合,因此,沒有言語能夠完全企及它,把它表達出來?!边@是古今成功的藝術形象的一個重要特點。賈寶玉、林黛玉,你能用抽象概念準確概括他們嗎?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是無法被準確用概念闡述的,但卻深為人們欣賞。這些形象能意會,卻難于言傳,這正是由于作品思想的豐富性、復雜性所造成的。 “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也是給人深深的激動,但在用概念詮釋它的時候,也如同《登幽州臺歌》一樣,就顯得難于盡述了。
這正說明著沈約詩歌意境含蓄的風格。
上一篇:飲酒|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為顧彥先贈婦往返|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