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檻傾檐一古梅,幾番有意喚春回。
吹香自許仙人下,照影還容高士來。
月射寒光侵澗戶,風搖翠色鎖階苔。
游蜂野蝶休相顧,本性由來不染埃。
梅花,以其凌寒綻放的傲骨,清馨素潔的芳姿,高雅拔俗的神韻,古往今來,不知令多少文人墨客、翩翩君子神系魂牽,為之傾倒。人們愛梅而詠梅,或描倩影、道清香,或頌高格、贊精神,或表愛意、寄深情,極盡筆墨之能事,留下了無數妙句佳篇。晏敦復的這首題梅詩,盡管難翻新意,但著意刻劃了梅花“本性由來不染埃”的高潔品質,并寄托以超凡脫俗的情志,倒有著十分鮮明的禪詩特色。
范成大在《梅譜后序》中說: “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奇怪者為貴。”詩的首聯: “亞檻傾檐一古梅,幾番有意喚春回。”正是著眼于那橫壓廊欄、斜掩屋檐的一株古梅,于那虬奇蒼崛、橫斜疏瘦的古干老枝上,品悟出梅之神韻與高標。唯其“一古梅”,才更能觸發幽獨孤高的情懷,而“幾番”喚春的執著,才更能體現潔傲不屈的秉性。由此,自然引發了全篇所要突出表現的對梅之高潔不染的品質的由衷激賞與深沉的感懷。
古人詠梅,多以 “仙”相喻,或瑤臺姑射仙女,或湘浦神靈皇英,或玉妃、玉女、素娥、嬋娟……總之,無非是贊其“仙姿瀟灑凈無塵”(朱熹《次韻劉秀野前村梅》) 的高潔品質。梅花如此仙態芳姿,又豈能與凡俗之輩為伍?陸游有句:“清癯難遣俗人看。” ( 《梅花》) 高潔如仙的梅花只能與人中 “高士”相處相賞。頷聯“吹香自許仙人下,照影還容高士來。”就是如此取意。這里,作者直接將梅與 “人”相聯系,其實卻是將自己納入 “高士”之列,旨在表現自我如梅一樣的精神面貌。這一內蘊是很鮮明的。
以 “仙人”喻梅,僅僅是一種概括,因此,頸聯則作具體描繪。朗月輝照之下,素白的梅朵寒光明耀,照澗映窗; 微風輕拂翠枝,逸動的疏影遮掩了階上雜生的蘚苔。“月射寒光侵澗戶,風搖翠色鎖階苔。”這兩句實質上就是寫梅影:月照下的水中影、窗間影及風搖時的地上影,這是對上聯“照影”的寫真。“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杜牧《梅》) 水中梅影最顯仙儀; “寫真妙絕橫窗影”,(陸游《漣漪亭賞梅》)窗間梅影更見精神;地上之影呢?也是具有脫俗的神韻。詩句意思是說遮蓋了那不能同格并論的階苔,與翁卷詩句: “數枝寒照水,一點凈沾苔” ( 《道上人房老梅》)有相似內涵。詩的頸聯是以寫實的手法,進一步細膩而深入地描繪梅之幽冷絕俗的內在品質。
“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 (朱慶余《早梅》) 凌寒開放的梅花是很難與其它花卉及蜂蝶等同時的,這一自然規律也常常被人們用來稱道梅花的卓然獨處與不流媚俗。如梅圣俞有句:“粉寒曾不逐蜂須”。( 《梅花》) 張澤民有句: “天上玉妃新謫墮,游蜂不敢近花傍”。( 《梅花》) 林逋有句: “粉蝶如知合斷魂”。( 《山園小梅》)“慚愧黃鸝與蝴蝶,只知春色在桃蹊”(《梅花》)等。晏句“游蜂野蝶休相顧”,也是從自然特性著眼,但更鮮明地賦予了人的精神品格。這還是頷聯的用意。這種設意的重復乃是詩旨的深化。
圍繞梅花高潔脫俗的品質,從虛寫到實寫,從概括到具體,可謂該寫的都寫了,該說的都說了。于是詩的最后一句進行總結,明確全篇旨意: “本性由來不染埃。”此句自然是從神秀與慧能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化出,因此,全詩便蒙上了一層禪悟色彩,令人鮮明地感受到作者于這首題梅詩中流露出的佛禪意緒。作者寫梅乃是寫自我,表現的是自我與梅超塵拔俗的精神上的契合。
詩題梵隱院在浙江定海,可知此詩是作者出知衢州 (屬今浙江) 時所作。從 《宋史·晏敦復傳》 可了解,晏素忠正剛直,且“姜桂之性,老而彌辣”,主張抗金而不與秦檜等奸佞黨徒同流合污,更不滿于秦檜之流的禍國亂政。秦檜官至相位,晏不但抗金主張成為泡影,更感清明政治之不可期待,加之自己已屬異己之列,逐促成外出。不難想象,出知衢州時的晏敦復,會帶著強烈的幻滅、失意與空落的寂寥情懷,也不難理解他為什么會對那寺院古梅獨發“本性由來不染埃”的脫俗冥思。不能不說,作者于這首題梅詩中所表現的高潔而致脫俗的精神追求,恐已不僅僅局限于獨善其身的人格修養,而更表現為一種尋求解脫的處世態度了。這是符合作者的當時心境的。也許,正是因為深受政治挫折打擊的作者于那古寺清幽的環境中和高潔拔俗的古梅上,獲得了佛禪空明心境的快適體驗與解脫般的慰藉,才欣然命筆詠梅題詩的吧!
上一篇:禪詩《題昭州山寺常寂上人水閣》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題槐安閣并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