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首詩寫于1192年秋,其時詩人六十八歲,距最后一次罷斥已屆四年。其間詩人貧病交織,仍然熱愛祖國偉大山河,時刻關心淪陷區的人民,怨憤屈服茍安的南宋王朝。時值初秋,暑氣仍盛,頓覺悶熱難眠,將曉之際,詩人步出籬門,以解暑熱,憂思綿綿,成詩二首,此選其二。
起首二句運用夸張的筆法,極贊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滾滾黃河三萬里,洶涌澎湃入東海;巍巍華山五千仞,氣勢磅礴插九天。想到此景,豈能不激起詩人的萬丈豪情?可嘆的是,山河雖好,早已淪入敵手,“坐令此地沒胡虜,兩京宮闕悲荊榛”。思及此情,又怎能不令詩人悲憤填膺?
三、四兩句變起首二句的雄渾而為沉郁。淪陷區的遺民,盡管他們的眼淚早已流盡,但是并未絕望,仍然透過漫漫的“胡塵”,遙望南天,渴望“王師”來解救他們。可是,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了,他們的眼望穿了,心盼碎了,“王師”的蹤影卻愈來愈渺茫了。這是一幅多么凄慘的畫面呵! 較之“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這兩句詩尤為深沉慘烈。一個“盡”字匯聚了“遺民”幾多悲辛,一個“望”字表明“遺民”盼解放的心情是何等急切,一個“又”字融入詩人對南宋王朝的無窮失望和怨憤。意境雄渾壯闊,格調蒼涼悲壯,使人昂奮,催人淚下,“建安風骨”于此再現。
上一篇:《示兒·宋·陸游》賞析
下一篇:《秋山二首·明·顧炎武》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