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趨時和復古》原文與賞析
半農先生一去世,也如朱湘廬隱兩位作家一樣,很使有些刊物熱鬧了一番。這情形,會延得多么長久呢,現(xiàn)在也無從推測。但這一死,作用卻好像比那兩位大得多:他已經快要被封為復古的先賢,可用他的神主來打“趨時” 的人們了。
這一打是有力的,因為他既是作古的名人,又是先前的新黨,以新打新,就如以毒攻毒,勝于搬出生銹的古董來。然而笑話也就埋伏在這里面。為什么呢?就為了半農先生先就是一位以 “趨時” 而出名的人。
古之青年,心目中有了劉半農三個字,原因并不在他擅長音韻學,或是常做打油詩,是在他跳出鴛蝴派,罵倒王敬軒,為 一個“文學革命”陣中的戰(zhàn)斗者。然而那時有一部分人,卻毀之為“趨時”。時代到底好像有些前進,光陰流過去,漸漸將這謚號洗掉了,自己爬上了一點,也就隨和一些,于是終于成為干干凈凈的名人。但是,“人怕出名豬怕壯”,他這時也要成為包起來作為醫(yī)治新的 “趨時”病的藥料了。
這并不是半農先生獨個的苦境,舊例著實有。廣東舉人多得很,為什么康有為獨獨那么有名呢,因為他是公車上書的頭兒,戊戍政變的主角,趨時;留英學生也不希罕,嚴復的姓名還沒有消失,就在他先前認真的譯過好兒部鬼子書。趨時:清末,治樸學的不止太炎先生一個人,而他的聲名,遠在孫詒讓之上者,其實是為了他提倡種族革命,趨時,而且還“造反”。后來“時”也“趨”了過來,他們就成為活的純正的先賢。但是,晦氣也夾屁股跟到,康有為永定為復辟的祖師,袁皇帝要嚴復勸進,孫傳芳大帥也來請?zhí)紫壬秹亓恕T抢嚽斑M的好身手,腿肚大,臂膊也粗,這回還是請他拉,拉還是拉,然而是拉車屁股向后,這里只好用古文,“嗚呼哀哉,尚饗”了。
我并不在譏刺半農先生曾經“趨時”,我這里所用的是普通所謂“趨時”中的一部分:“前驅”的意思。他雖然自認“沒落”,其實是戰(zhàn)斗過來的,只要敬愛他的人,多發(fā)揮這一點,不要七手八腳,專門把他拖進自己所喜歡的油或泥里去做金字招牌就好了。
八月十三日。
【析】 “趨時” 與 “復古” 是一組反義詞。“趨時”,本指趕時髦,帶有貶義;“復古”,即恢復古代制度或風尚,也多用于貶義。但魯迅將這組詞語作為題目,卻是指進步 (前驅) 與落后的意思。
1934年,劉半農先生逝世,這時正值蔣介石及其御用文人大演尊孔復古、宣揚“四維八德”的鬧劇,他們無視劉半農早年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曾經對封建勢力和愚昧事物作過猛烈攻擊的重大貢獻,而僅僅抓住他晚年思想趨向保守、主張復古這一點來大作文章,借以攻擊主張改革、投身革命的人。魯迅的《趨時和復古》,正是針對此而發(fā)的。
魯迅的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三個問題。
首先揭露了他們悼念劉半農的動機的不善。
文章一開始,就以諷刺的語氣寫道:“半農先生一去世……,很使有些刊物熱鬧了一番。這情形,會延得多么長久呢,現(xiàn)在也無從推測。”熱鬧到什么程度呢?熱鬧到“他已經快要被封為復古的先賢”,然而,目的卻在于 “用他的神主來打 ‘趨時’ 的人們”。由此,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批人悼念劉半農的目的,無非是利用他晚年主張復古,引誘人們去鉆故紙堆,走脫離現(xiàn)實,脫離革命的道路。這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魯迅分析了反動勢力何以要借紀念劉半農來達到引誘人們去鉆故紙堆,脫離革命的原因所在,是因為他們認為: 劉半農“既是作古的名人,又是先前的新黨,以新打新,就如以毒攻毒,勝于搬出生銹的古董來”。這真是一個最好的如意算盤!劉半農“既是作古的名人”,當然就可以由他們任意歪曲事實,把他描繪成一個復古倒退的“先賢”,然而,他們的如意算盤并不可能那么如意,因為“半農先生先就是一位以 ‘趨時’而出名的人” 這是一個不能掩蓋的事實。因此,“笑話也就埋伏在這里面”。
其次魯迅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具體分析了劉半農的思想發(fā)展過程,對他的功過是非作出了公允的評價。魯迅指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青年心目中之所以有劉半農,“原因并不在他擅長音韻學,或是常做打油詩,是在他跳出鴛蝴派,罵倒王敬軒,為一個‘文學革命’ 陣中的戰(zhàn)斗者”。這就指出了劉半農聲名顯赫的原因所在。然而,他的這種對新文化的貢獻,卻被當時一些保守反動的人認為是“趨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劉半農的“趨時”逐漸被肯定,于是他的地位也發(fā)生了變化,“自己爬上了一點,也就隨和一些”,斗爭的意志也漸漸衰退了,“于是終于成為干干凈凈的名人”。所謂“干干凈凈”,也就是脫離革命營壘,因此,他也就成為反動統(tǒng)治者“醫(yī)治新的 ‘趨時’病的藥料”——瓦解人民斗志的麻醉劑。
魯迅沒有把劉半農由“趨時”到“復古”作為一個孤立現(xiàn)象來看,而是聯(lián)系晚清以來的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人的“舊例”,由此,把它上升為一條客觀規(guī)律:一個激進的革命者,一旦脫離時代、脫離革命之后,就很容易被反動派拉攏和利用,這些曾經是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好身手”,后來都成為反動勢力 “拉車屁股向后”的幫手,對此,魯迅用“嗚呼哀哉,尚饗”這一舊時祭文的結語,來表示他的惋惜之情。
末尾,魯迅再次強調劉半農“其實是戰(zhàn)斗過來的”,“不要七手八腳,專門把他拖進自己所喜歡的油或泥里去做金字招牌”,以達到欺騙群眾的目的。
《趨時和復古》在藝術上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議論與抒情結合。文章一開始就揭露反動文人借紀念半農,來打擊“趨時”的人們,接著分析了何以借紀念半農之死能打擊“趨時”的人們的緣由,言簡意賅,精深透辟。再接著扼要地敘述了半農是怎樣由“趨時”走向“復古”的,對于半農的這種道路,作者既有寬宥,又有同情,所以,作者希望 “敬愛他的人”,多看到他是“戰(zhàn)斗過來的”。在這里,真摯的友情與嚴正的歷史評判,做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二是新穎而獨特的比喻。如用“生銹的古董”,比喻保守落后的復古派。再如把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在社會上曾經起過積極作用,比喻為“拉車前進的好身手”,以后他們搞封建復辟,把他們喻為“拉車屁股向后”,這種比喻既形象又貼切。此外,文中還用了不少俗語、俚語,再次生動說明魯迅是一位偉大的語言大師。
上一篇:魯迅詩歌《贈人二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這是這么一個意思》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