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魏晉南北朝文·木華·海賦
昔在帝媯臣唐①之代,天綱浡潏②,為凋為瘵③;洪濤瀾汗④,萬里無際;長波涾⑤,迆涎八裔⑥。于是乎禹也,乃鏟臨崖之阜陸,決陂潢而相沃⑦。啟龍門之岞 ,墾陵巒而嶄鑿⑧。群山既略,百川潛渫⑨。泱漭澹濘⑩,騰波赴勢。江河既導,萬穴俱流,掎拔五岳,竭涸九州。瀝滴滲淫,薈蔚云霧,涓流泱瀼⑪,莫不來注。於廓靈海,長為委輸⑫。其為廣也,其為怪也,宜其為大也。
爾其為狀也,則乃浟湙瀲滟⑬,浮天無岸;浺瀜沆瀁,渺瀰湠漫⑭;波如連山,乍合乍散。噓噏百川,洗滌淮漢;襄陵廣舄,㶀㵧浩汗⑮。若乃大明㩠轡于金樞之穴⑯,翔陽逸駭于扶桑之津⑰ 。彯沙石,蕩島濱⑱ 。于是鼓怒,溢浪揚浮,更相觸搏,飛沫起濤。狀如天輪,膠戾而激轉;又似地軸,挺拔而爭回。岑嶺飛騰而反覆,五岳鼓舞而相磓。淪而滀漯⑲ ,郁沏迭而隆頹⑳ 。盤盓㉑激而成窟,滐而為魁㉒。㴸泊柏而迆飏㉓,磊匒匌而相豗㉔。驚浪雷奔,駭水迸集;開合解會,瀼瀼濕濕㉕;葩華踧沑㉖,㴿濘潗㵫㉗ 。若乃霾曀潛銷㉘ ,莫振莫竦;輕塵不飛,纖蘿不動;猶尚呀呷㉙ ,馀波獨涌;澎濞灪䃶,碨磊山壟㉚ 。
爾其枝岐潭瀹㉛,渤蕩成汜㉜。乖蠻隔夷,回互萬里。若乃偏荒速告,王命急宣,飛駿鼓楫,泛海凌山。于是候勁風,揭百尺㉝,維長綃,掛帆席,望濤遠決,冏然鳥逝,鷸如驚鳧之失侶,倏如六龍之所掣。一越三千,不終朝而濟所屆。
若其負穢臨深,虛誓愆祈㉞,則有海童邀路,馬銜當蹊㉟。天吳乍見而仿佛,蝄像暫曉而閃尸㊱。群妖遘迕㊲,眇䁘冶夷㊳。決帆摧橦,戕風起惡。廓如靈變,惚怳幽暮。氣似天霄,叆㊴云布。倏昱㊵絕電,百色妖露。呵㗵掩郁㊶,矆睒㊷無度。飛澇相磢,激勢相沏㊸。崩云屑雨,浤浤汩汩㊹。踔湛 ㊺,沸潰渝溢。瀖泋濩渭㊻,蕩云沃日。于是舟人漁子,徂南極東,或屑沒于黿鼉之穴,或掛罥于岑嶅之峰㊼ 。或掣掣泄泄于裸人之國,或泛泛悠悠于黑齒之邦㊽ 。或乃萍流而浮轉,或因歸風以自反。徒識觀怪之多駭,乃不悟所歷之近遠。
爾其為大量也,則南朱崖,北灑天墟,東演析木,西薄青徐㊾ 。經途瀴溟㊿ ,萬萬有馀。吐云霓,含龍魚,隱鯤鱗,潛靈居〔51〕。豈徒積太顛之寶貝,與隨侯之明珠〔52〕。將世之所收者常聞,所未名者若無。且希世之所聞,惡〔53〕審其名?故可仿像其色,叆其形〔54〕。爾其水府之內,極深之庭,則有崇島巨鰲,峌〔55〕孤亭。擘洪波,指太清〔56〕。竭磐石,棲百靈〔57〕 。飏凱風而南逝,廣莫至而北征〔58〕 。其垠則有天琛水怪,鮫人之室〔59〕 。瑕石詭暉〔60〕 ,鱗甲異質。若乃云錦散文于沙汭之際,綾羅被光于螺蚌之節。繁采揚華,萬色隱鮮。陽冰不冶,陰火潛然。熺炭重燔,吹炯九泉〔61〕。朱焰綠煙,䁏眇蟬蜎〔62〕。魚則橫海之鯨,突扤孤游,戛巖嶅〔63〕,偃高濤,茹鱗甲,吞龍舟。噏波則洪漣踧蹜,吹澇則百川倒流。或乃蹭蹬〔64〕窮波,陸死鹽田,巨鱗插云,鬐鬣刺天,顱骨成岳,流膏為淵。
若乃巖坻之隈,沙石之嵚,毛翼產,剖卵成禽。鳧雛離褷,鶴子淋滲〔65〕。群飛侶浴,戲廣浮深。翔霧連軒,泄泄淫淫〔66〕。翻動成雷,擾翰為林。更相叫嘯,詭色殊音。
若乃三光既清,天地融朗。不泛陽侯〔67〕 ,乘蹺絕往〔68〕 。覿安期〔69〕 于蓬萊,見喬山〔70〕 之帝像。群仙縹眇,餐玉清涯。履阜鄉之留舄〔71〕,被羽翮之襂〔72〕。翔天沼,戲窮溟,甄有形于無欲,永悠悠以長生。且其為器也,包乾之奧,括坤之區。惟神是宅,亦祇是廬。何奇不有,何怪不儲?芒芒積流〔73〕,含形內虛。曠哉坎德〔74〕,卑以自居。弘往納來,以宗以都〔75〕。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注〕① 帝媯(guī 龜): 舜。媯,舜之姓。唐: 堯。堯姓陶唐氏。② 天綱:古人以江、河為天之綱紀。浡潏(bó jué 薄決): 水沸涌貌。③ 凋: 傷。瘵(zhài 債): 病。④ 瀾汗: 水勢浩大。⑤ 涾(tà tuó 踏陀): 水波重疊。⑥ 迆(yǐ 椅)涎: 綿延相連。八裔: 八方。⑦ 陂潢: 積水之處。沃: 灌。⑧ “啟龍門”二句: 龍門,黃河流經山西河津西北和陜西韓城東北,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門闕,是名龍門,極為險要。岞 (zuò è 坐餓),高貌。墾,治也。嶄鑿,開鑿。⑨ “群山”二句: 略,治理。渫(xiè 屑),疏通。⑩ 泱漭: 水廣大無邊。澹(dàn 旦)濘: 水色澄深。⑪ 泱瀼: 細水流動貌。⑫ “於廓”二句: 於(wū 烏),贊嘆之辭。廓,大。委輸,轉運。⑬ 浟湙(yóu yì 由義): 水流之貌。瀲滟: 水波蕩漾。⑭ “浺瀜”二句: 浺瀜(chōng róng 充容)沆(hàng)瀁(yǎng 養),水深廣貌。渺瀰湠(tàn 炭)漫,水曠遠之貌。⑮ “襄陵”二句:襄陵,大水漫過丘陵。廣舄(xì 戲),擴大了海水浸漬的鹽堿地。舄,通“潟”,鹽堿地。㶀㵧 (jiāo gé 交格),水廣深之貌。⑯ 大明: 月亮。 㩠(biāo 標): 攬。金樞之穴: 西方月沒處。⑰ 翔陽: 太陽。逸駭: 言其出迅疾。扶桑: 托名東方朔所撰《海內十洲記》: “扶桑在碧海中,樹長數千丈,一千余圍,兩干同根,更相依倚,日所出處。”⑱ “彯沙”二句: 彯(piāo 飄)沙 (què 確)石,大風揚沙,風或水激石作聲。 (yù 玉),風疾貌。⑲ (wèi 謂): 亂貌。淪: 水勢起伏洶涌。滀漯(chù tà 畜榻): 攢聚貌。⑳ 沏(qiè 切)迭: 水流快速貌。隆頹: 高低不平貌。㉑ 盤盓(yū 迂): 猶盤渦,水旋流形成深渦。㉒ (qiào tán 俏談)巨浪。滐: 同“杰”,特出。魁: 山丘。 ㉓ 㴸(shǎn 閃): 水流疾速。泊(pō 潑)柏: 小波浪。迆(yǐ 倚)飏: 斜起貌。㉔ 磊:大。匒匌(dá kē答科):重疊。豗(huī灰):撞擊。㉕ 瀼瀼濕(chì 赤)濕: 浪濤開合之貌。㉖ 葩華: 分散貌。踧(cù 促) 沑(nǜ): 蹴聚貌。㉗ 㴿濘(dǐng nìng 頂佞): 水騰翻貌。潗㵫(jí nì 集膩): 水波騰涌聲。㉘ 霾曀(mái yì 埋意): 《詩·邶風·終風》: “終風且霾。”又,“終風且曀。”本意為大風雜塵土而下以致天色陰晦。此處可解為大風吹起浪沫遮住太陽,至“潛銷”則這種現象俱不存在。㉙ 呀呷: 水波吞吐之狀。㉚ “澎濞”二句: 澎濞(pì 僻),波浪撞擊聲。 灪䃶(yù huái 郁懷),波浪高貌。碨(wěi 偉)磊,高低不平貌。㉛ 枝岐: 水的支流。潭瀹(yuè 月): 水波動蕩貌。㉜ 渤蕩: 漲潮。汜: 由主流分出而復匯合的河水。㉝ 百尺: 帆檣。㉞ “若其”二句: 負穢,指身有罪。愆祈,失誤的祈禱。㉟ “則有”二句: 海童、馬銜,皆為傳說中的海中神怪。㊱ “天吳”二句: 天吳、蝄(wǎng 網)像,并為海神。閃尸,暫現之貌。㊲ 遘迕: 遭遇冒犯。㊳ 眇䁘(yǎo 咬): 視貌。冶夷: 妖媚貌。㊴ 叆 (ài fèi 愛費): 昏暗貌。㊵ 倏昱: 疾速。㊶ 呵㗵(xù 序)掩郁: 不明之貌。㊷ 矆睒(huò shǎn 霍閃): 光色閃爍不定。㊸ “飛澇”二句: 澇,大的波浪。磢(chuǎng 闖),磨擦。沏,碰撞。㊹ 浤(hóng 宏)浤汩(gǔ 骨)汩: 波濤聲。㊺ (chěn)踔(chuō 戳): 水波進退不定之貌。湛(yuè 悅): 波浪騰涌貌。㊻ 瀖泋(huò huì 霍卉)濩渭: 波浪起伏之聲。㊼ “或掛罥”二句: 掛罥(juàn 券),牽掛。岑嶅(ào 傲),山嶺。㊽ “或掣”二句: 掣掣泄泄,任風漂泊之貌。泛泛悠悠,隨水流轉之貌。裸人之國與黑齒之邦: 《三國志·魏志·東夷傳》: “女王國東渡海千馀里,復有國,皆倭種。又有侏儒國在其南,人長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馀里。又有裸國、黑齒國復在其東南,船行一年可至。”㊾ “則南”四句: (liàn 練),浸漬。朱崖,亦作珠厓,即今海南省海口市,古時以為極南之地。天墟,極北面的天空。演,長流。析木,十二星次之一。古以十二星次配十二分野,以析木為燕之分野,屬幽州,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薄,迫近。青,青州,古九州之一。《書·禹貢》: “海、岱惟青州。”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青州,今山東半島。徐,徐州,古九州之一。《書·禹貢》: 海、岱及淮惟徐州。”海指黃海,岱指泰山,淮指淮河。徐州,今江蘇、安徽北部、山東南部。因青、徐二州古代靠海,被認為海的最西方。㊿ 瀴(yǐng 影)溟: 杳遠貌。謂上述東南西北四至之地,經歷絕遠。〔51〕 “隱鯤鱗”二句: 鯤鱗,鯤魚,古代傳說中的大魚。或為昆山。昆山為傳說中的神山。與靈居皆為神仙所居。〔52〕 “豈徒”二句: 太顛之寶貝,《琴操·拘幽操序》: “紂囚文王于羑里,欲殺之,于是文王四臣,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之徒,得美女二人、水中大貝,白馬朱鬣,以獻于紂,紂王釋文王。”隨侯之明珠,《淮南子·覽冥訓》“隋侯之珠”注: “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后蛇于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蓋明月珠也。”〔53〕 惡(wū 烏): 何。〔54〕 “故可”二句: 仿像,仿佛相似。叆(ài xì 愛戲),依稀,不明貌。〔55〕 峌(dié niè 迭聶): 高貌。〔56〕 太清: 天空。〔57〕 “竭磐石”二句: 竭,負載。百靈,眾仙。〔58〕 “飏凱風”二句: 凱風、廣莫,《呂氏春秋·有始覽》高誘注: “南方曰巨風,一曰凱風。北方曰寒風,一曰廣莫風。”〔59〕 “其垠”二句: 天琛,天產的珍寶。鮫人,神話傳說中居于水底的怪人。或云即人魚。〔60〕 詭暉: 奇異的色澤。〔61〕 “熺炭”二句: 熺(xī 西)炭,熾熱的炭。炯,明亮。〔62〕 䁏眇(yǎo miǎo 咬秒) 蟬蜎(xuān 宣): 煙艷飛騰之貌。〔63〕 戛巖嶅: 戛,刮平。巖嶅,山嶺。〔64〕 蹭(cèng)蹬(dèng 鄧): 失勢之貌。〔65〕 鳧雛離褷(shī 尸)、鶴子淋滲: 俱毛羽初生貌。〔66〕 “翔霧”二句: 連軒,飛翔貌。泄泄淫淫,緩飛貌。〔67〕 陽侯: 傳說中的波神。《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 “陽侯,陵陽國侯也。其國近水,溺水而死。其神能為大波,有所傷害,因謂之陽侯之波。”〔68〕 乘蹺絕往:乘蹺,指能舉足高飛,道家所謂飛行之術。《抱樸子·雜應》: “若能乘蹺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69〕 安期: 即安期生,先秦時方士。《史記·封禪書》載,李少君言: “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70〕 喬山: 即橋山。黃帝葬地,在今陜西省境內。《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崩,葬橋山。”〔71〕 阜鄉之留舄: 傳說中仙人留下的鞋。舊題漢劉向《列仙傳》: “安期先生,瑯琊阜鄉人,時人皆言千歲翁。秦始皇東游,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數千萬。出阜鄉亭,皆置去,留赤玉舄一雙為報。”〔72〕 襂(shēn shǐ 申始): 毛羽下垂貌。〔73〕 芒芒: 眾多貌。〔74〕 坎德: 《易·說卦》: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故以坎德為水德。〔75〕 以宗以都: 《書·禹貢》: “江漢朝宗于海。”《管子·水地》: “人皆赴高,己(水)獨赴下,卑也。……而水以為都居。”注: “都,聚也。水聚居于下,卑也。”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乏以孤篇名世的作家。西晉木華即以其瑰奇壯闊的《海賦》有名于當時,垂范于后代。
《海賦》一開始,述說帝舜還在做唐堯臣子的時代,天下洪水泛濫,萬里無邊無岸,百姓憂之。舜命禹平水土,禹乃開通溝瀆,“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鑿龍門,辟伊闕”(《淮南子·人間訓》),經過多年的辛勤勞動,然后“江河既導,萬穴俱流”,“於廓靈海,長為委輸”,到這里才拈出一個“海”字,步入正文。此前的一段筆墨,好比后世小說戲曲的“楔子”,楔出一大篇文章來。“其為廣也,其為怪也,宜其為大也”三句,是承上啟下的句子,提綱挈領地帶出下文。
“爾其為狀也”,是寫大海的狀貌神情。以下四句,說海水流動相連,既深且廣,曠遠無邊。“波如連山,乍合乍散”,形容確當,得海波之神。“大明”二句,言月落與日出兩個時辰,巨風驟起,海島中飛沙飄石,激浪揚波,宛如天旋地轉。“驚浪雷奔,駭水迸集”,確實令人“驚駭”。待到風靜了,猶自余波吞吐,在高峻而不平的山巖中,澎澎有聲。至于一些入海岔流,出而復入,動搖不已,這仍是寫海水的動態,寫海岸線的情狀,與對面的“蠻夷”地域隔海相望,有萬里之遙,暗示大海的遼闊。以下設想邊遠地區如有向朝廷告急之事,或者朝廷有向下急告之事,那就可以憑借海路迅速傳達。這里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寫,轉述恐失其真,就直引原文吧:
飛駿鼓楫,泛海凌山。于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綃,掛帆席,望濤遠決,冏然鳥逝,鷸如驚鳧之失侶,倏如六龍之所掣。一越三千,不終朝而濟所屆。
看他寫鼓棹掛帆,便渡海如飛,這似乎脫胎于《詩·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然而時代有了進步,內地的渡河、涉江,擴展到了航海,這氣魄之大,又邁越了前人。這是寫海之廣。
以下別出一景。大海遇到惡劣的天氣,則風暴乍起,吹斷帆檣,天昏地暗,波沖浪突,似有海中神怪紛起作祟。古人不明臺風海嘯的起因,以為是神怪所為,但其結果是看到了的,這就是“舟人漁子,徂南極東,或屑沒于黿鼉之穴,或掛罥于岑嶅之峰”;有些人是任風隨流,飄蕩到裸人之國、黑齒之邦;有些人是終于能夠因回頭風而送返家園……這是寫海之怪,不過是從另一面寫來罷了,同時也可以見出海之廣。
海之大,從其南北東西四至之廣闊可知,統括為經過的途徑,萬萬里而有余,給人以一個遠大的概念。加以魚龍變幻,神仙潛隱,有許多世間尚未聞知、未有名目的地方和事物,只能出之以大概的想像罷了。譬如說到海水極深之處,有五座神山,下分洪濤,上指青天,眾仙所居,有巨鰲負之游走,飄浮南北不定。這一段采取《列子·湯問》之說。至于海邊有天產的珍寶,有水中的怪物,有居于水底的鮫人,有各種色彩的石頭,有不同形體的鱗甲類動物,以及沙灘上云錦般的花紋,海螺巨蚌殼內綾羅般的光彩。又“陽冰不冶,陰火潛然”是指極地的冰山,與海中生物所發的光。其中大多是可以見證的。還有大海中的鯨魚,寫其生時何等的威猛,失勢之后又是何等的悲慘。海邊巖石上的禽鳥,自出生至毛羽長成,群飛嬉戲,“更相叫嘯,詭色殊音”,又是何等傳神的描寫,絕無怪異之態了。這是大海的所藏之富,前者既足驚耳駭目,后者又是親切有味。
末段又回到神仙、黃帝上面來。“黃帝仙登于天”,見《史記·武帝本紀》。秦皇、漢武之好神仙,亦見《史記·封禪書》。而大海中蓬萊三神山,為眾仙所居,已見上文。如此歷代相傳的觀念,木華不能不受影響。借海以寫神仙,或借神仙以寫海,二者都兼有了,筆調也頗有清致。如“群仙縹眇,餐玉清涯。履阜鄉之留舄,被羽翮之襂。翔天沼,戲窮溟,甄有形于無欲,永悠悠以長生”,確有飄飄欲仙的氣息;沒有這些,也許《海賦》不會寫得這么神奇美妙了。最后以概括性的文字歸納了大海的特點,贊嘆大海的品格,說它廣納眾流,虛心受物,得水之德,卑下自居。納水愈多,潴蓄愈深,品物類生,無奇不有。這些都有根有據,或出自細心的觀察,或由于合理的想像,使《海賦》能在中國文學史上屹立不衰,仍是以它寫實為基礎的構思在起作用,其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亦在于此。
上一篇:《古文·洛神賦并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方孝孺·深慮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