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為學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
天下事有難易乎?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學之,則難者亦易矣; 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1),吾材之庸不逮人也(2),旦旦而學之(3),久而不怠焉(4),迄乎成(5),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6),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7),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圣人之道(8),卒于魯也傳之(9)。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10)?
蜀之鄙有二僧(11): 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12),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缽足矣(13)。”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14),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15),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16)!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17),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18)。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19);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20)。
〔注釋〕(1)資: 天資秉賦。昏: 愚笨。(2)逮(dài): 及。材: 才具。(3)旦旦:每天。(4)怠: 松懈。(5)迄: 到。乎: 于。(6)倍人: 兩倍于人。(7)屏棄: 丟掉。(8)圣人: 指孔子。(9)卒: 終于。魯: 鈍拙。這里指的是曾參。《論語·先進》曰: “參也魯”。(10)常: 定規。(11)蜀: 四川。鄙: 邊僻地區。(12)之: 到。南海: 我國佛教勝地之一,即今浙江省定海縣海中的普陀山。(13)瓶、缽(bō): 和尚乞食用具。(14)買: 花錢雇用。(15)越: 及,到了。(16)顧: 反而。(17)恃: 依靠。(18)自敗: 自己敗壞自己。(19)限: 限制。(20)自力: 自求上進。
〔鑒賞〕《為學》作者彭端淑寫此文的目的是給他的子侄們看的。這里的“為”可當為“求”、“做”解,即求學,做學問。但本文所提出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課題,蘊意很深。具體來說,這篇歷久被人們傳誦的佳作,以蜀鄙兩僧去南海的故事,用以比喻志向堅定,刻苦勤奮,即使客觀條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它闡發了難與易的辯證關系,從而告訴人們,只要堅韌不拔,難事也能變成容易的事,所涵泳的道理至為深刻。
“天下事有難易乎?”“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文章一開頭便連用兩個設問,提出萬事皆有難有易這一客觀現象,自然而然地引入做學問這件事也存在有難有易的事理,從而明快地點出了題旨。作者富有概括力地原則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這是本文的論點。它的提出,就自然地將前面揭示的樸素的辨證關系鋪展開來。它說明了一個生活真理,任何事情,用心地去做,即使是難的,也會變得容易;如果不去做,即使是再容易的事,也會變得困難。學習,做學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認真地學,刻苦鉆研,就是再難的也會變成容易的;不學,或馬虎地學,即便是再容易的,也會變得困難起來。作者提出論點時,把天下事和為學相提并論,其目的,顯然是為了突出《為學》的主題,確是開門見山、提綱絜領之筆。
“為之”與“不為”,“學之”與“不學”,兩種不同態度、不同方法導致了不同的結果。論點鮮明不晦。“則難者亦易矣”,“則易者亦難矣”,指出無論是“天下事”,還是“為學”,其結果都是相同的。“為之”與“學之”,“不為”與“不學”,其結果判然有別。作者的論點提得十分簡潔,句式很工整,成敗取決于態度、方法的辯證關系也就得到揭示。
論點提出之后是理論論證,還是作事實論證?作者并未旁征博引,而是選取事例論證。作者所選用的是與“為學”似平并無直接論證關系的“兩僧去南海”的事例來作例證,這種例證法似乎又非定向例證。然而,詳讀之,便可悟出其中手法的精妙。
文題《為學一首示子侄》為我們理解題旨提供了線索。這位彭老先生的子侄到底多大,有待詳考。不過從輩分上看,是長輩對晚輩的指教、勸導。所以,“示”,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但示有明示、暗示之別。暗示帶啟發性,明示則不然; 暗示可培養人的悟性,明示則直以告諭。這位老先生不舉與“為學”有直接關系的例子,讓子侄們一目了然長輩的意圖; 而舉貧富二僧去南海的例子,讓后輩領會其中所內涵的道理,悟出其中的喻意,可謂循循善誘,語重心長。
蜀鄙兩僧去南海的事,取的是天下事中的些微一事。兩僧有比較,一逸一勞,一勤一懶,結果自有一易一難,一成一敗之別。“為學”與“天下事”等觀,若仍用“為學”的事例,則長者教法似太俗,又似有強人接受之意,起不到啟發效果; 作者運用了內涵的道理彼此相通的事例來啟發后輩去理解其中微妙的道理,這就效果更為顯著了。
無論從客觀的事理,還是從文章的表現方法來看,選喻論證的方法要好得多,所以,作者舉強烈對比的例子,形象地喻明只要堅韌不拔,終會將難事變為易事這個深刻的道理。
那么,作者選喻論證,是否達到了預定的效果了呢?讓我們欣賞一下這則簡短的故事就可知道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
“曰: ‘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 ‘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
四川的邊遠地區,交通閉塞。要到幾千里之遠的南海,事情本身就相當困難了。艱難的事在不同對象面前,各人自會持不同態度,取不同方法,結果自然也不一樣。貧富二僧均愿往南海,然而,各人做法不一,貧者憑借克服困難的毅力,不計條件; 富者想以舟代步,講究條件。這里包涵著一個生活道理: 貧者多在艱苦環境下生活,有適應艱苦生活環境的思想基礎,有克服困難的能耐; 富者在生活優裕的條件下生活,自尊自貴,缺乏克服困難的意志、毅力。“子何恃而往? ”一語道破富僧的思想。去,就得有優越的外物相助。路途遙遠,道路艱難,在富僧的心目中,除借助外物來克服這客觀存在的困難,是不能達到目的。或舟或車皆可。不意貧僧卻只要“一瓶一缽”便足夠了。講客觀條件的反為條件誤; 不計條件,憑恒心,靠毅力的終究得到成功。富僧積數年,“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而貧僧憑“一瓶一缽”,“越明年”已“自南海還”。這并非外界條件所致而純屬內在因素所成。關鍵在于“人之立志”,更在于具有為志向的實現而具備的堅韌不拔的毅力,這是克服困難的基本素質。富僧“有慚色”,慚就慚在最基本的條件不如貧僧。難道富僧“一瓶一缽”不具備嗎?沒有兩條腿嗎? 《勸學》有云: “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原因在于專心一致。這篇《為學》不又是一則有益的啟示嗎?這位彭老先生在故事的最后略為一點: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這個反詰句,示意子侄們既要立定志向為學,又要具備那個窮和尚的精神,才能克服包括“為學”在內的“天下事”中的困難。
《為學》不象荀子的《勸學》那樣運用大量比喻為證,只用一則短小故事喻托。但故事與論點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富于深刻的哲理;《為學》也沒有“謂心到,眼到,口到” ( 《訓古齋規·讀書要“三到” 》 ),說及具體的學習方法,只是原則地指出學習要樹立堅強的毅力去克服其中遇到的困難。“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 (《茶余客話·讀書五失》)這就教給后輩從根本上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的方法;指導思想上要知難而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蘇軾《晁錯論》)反之,“惡勞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歲”,是什么事都別想干,什么困難都克服不了的。天下事的難和易,取決你的“為”和“不為”; 做學問的難和易,取決于你的“學”與“不學”。這樸素的辯證關系,所闡發的道理是多么的深刻啊!
本文所述思想雖為“為學”,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既深且廣,因而得以廣泛傳誦。文章先提論點,再從容論析,插入貧富二僧的故事,娓娓動人,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作者無聲色之厲,平易質樸,而又把事理闡發得至為深邃。文字短小精粹,卻論述得從容不迫,反復對比,有論證的對比,且有事例對比,使人所得教育倍為深刻。
上一篇:《古文觀止·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為幽州牧與彭寵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