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小家女,雙鬟人不如。蛾眉暫一見,可直千金余。自從得向蓬萊里,出入金輿乘玉趾。梧桐樹上春鴉鳴,曉伴君王猶未起。莫道君恩長不休,婕妤團扇苦悲秋。君看魏帝鄴都里,惟有銅臺漳水流。
此從一自解嘆嗟耳,結又慨不在承恩者。
【箋釋】
[雙鬟] 古代年輕女子的兩個環形發髻。白居易《續古詩》其五:“窈窕雙鬟女,容德俱如玉。”
[金輿] 帝王乘坐的車轎。亦喻指宮闈。《史記》卷二三《禮書》:“人體安駕乘,為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 玉趾,白嫩如玉的腳。晉王康琚《反招隱》:“凝霜凋朱顏,寒泉傷玉趾。”南朝梁沈約《少年新婚為之詠》:“裾開見玉趾,衫薄映凝膚。”
[婕妤] 《古列女傳》卷八:“班婕妤者,左曹越騎班況之女,漢孝成皇帝之婕妤也。賢才通辯,始選入后宮為小使,俄而大幸為婕妤……其后趙飛燕姊妹有寵……時飛燕驕妒,婕妤恐久見危,求供養皇太后于長信宮,上許焉……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園陵,薨,因葬園中。” 團扇,圓形有柄的扇子。古代宮內多用之,又稱宮扇。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絜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揺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鐘嶸《詩品·漢婕妤班姬》:“《團扇》短章,詞旨清捷,怨深文綺。”
[鄴都] 指鄴城。因曾作都城,故名。治所即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春秋時齊始筑。戰國時魏文侯建都于此。秦置縣。東漢末年曹操受封魏王,亦定都于此。曹丕代漢后移都洛陽,鄴仍與洛陽、長安、譙、許昌合稱五都。《元和郡縣圖志》卷一六“相州鄴縣”:“本漢舊縣,屬魏郡。晉以懷帝諱,改鄴為臨漳縣,石季龍徙都之,復改為鄴縣。冉閔及慕容雋洎東魏、高齊并都于此,其縣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故鄴城,縣東五十步。本春秋時齊桓公所筑也,自漢至高齊,魏郡鄴縣并理之。今按,魏武帝受封于此,至文帝受禪,呼此為鄴都。”漢王粲《從軍詩》其四:“朝發鄴都橋,暮濟白馬津。”晉陸云《歲暮賦》序:“永寧二年春,忝寵北郡,其夏又轉大將軍右司馬于鄴都。”
[銅臺] 亦作“銅爵臺”。漢末建安十五年(210)冬曹操所建。周圍殿屋一百二十間,連接榱棟,侵徹云漢。鑄大孔雀置于樓頂,舒翼奮尾,勢若飛動,故名銅雀臺。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古鄴城的西北隅,與金虎、冰井合稱三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十五年)冬,作銅爵臺。”晉陸翙《鄴中記》:“銅爵臺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水經注》卷一〇“濁漳水”:“鄴城之西北有三臺,皆因城為基,巍然崇舉,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其中曰銅雀臺,高十丈,有屋百余間。”《太平寰宇記》卷五五“相州”:“銅雀臺,魏武帝所造,遺令‘令施穗帳朝晡,宮人歌吹,望吾西陵’。謝玄暉詩云:‘穗帳飄井干,罇酒樂平生。郁郁西陵樹,詎聞歌吹聲’云云。”《明一統志》卷二八“彰德府”:“銅雀臺在漳德府臨漳縣治,西魏曹操筑,并金虎、冰井三臺,相去各六十歩,其上復道樓閣相通,中央懸絕,鑄大銅雀高一丈五尺,置之樓頂。”漳水,《元和郡縣圖志》卷一六“相州鄴縣”:“濁漳水,在縣北五里。西門豹為鄴令,引漳水以富魏之河內。后史起為鄴令,又引漳水溉。鄴人歌之曰:‘鄴有賢令,號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瀉鹵生稻粱。’今天谷井堰,即其遺址也。”
上一篇:《入塞曲》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奉陪韋潤州游鶴林寺》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