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蓮女》言情贈友詩歌
晚涼含笑上蘭舟,波底紅妝影欲浮。
陌上少年休植足,荷香深處不回頭。
這首詩就像是詩人有意攝下的一個特寫鏡頭,在采蓮女登舟欲去采蓮的瞬間,詩人迅速撳動快門,留下這富有浪漫色彩的畫面。借采蓮寫出妙齡少女的初戀情形,不僅表現了采蓮女令人傾倒的美麗,還顯示出她那因萌生朦朧愛情而變得嬌嗔自矜的神態,使采蓮女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晚涼含笑上蘭舟,波底紅妝影欲浮。”首句寫采蓮女欲去采蓮時情形。采蓮是南方婦女最常見又快意的一種勞動,因此,也成為民歌中描寫她們愛情生活的最佳題材,六朝民歌中多有這樣的詩: “青荷蓋綠水,芙蓉葩紅鮮。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 “乘風采芙蓉,夜夜得蓮子。” ( 《子夜四時歌·夏歌》 ) 這首詩也是借采蓮描寫少女的初戀時情態。“晚涼”二字點明去采蓮的時間,白天較熱,傍晚天氣轉涼,正是采蓮的好時光。“含笑”二字刻畫出采蓮女此時的心理狀態。雖然此時的采蓮女并沒有作其他表示,只是臉上微露笑容,但卻從這微笑中透出了少女的內心變化,已屆青春期的少女,開始了對于愛情的朦朧追求,而又羞于公開表明這種意思。出現于采蓮女臉上的笑容,正表明詩人準確地把握了處于初戀時期的少女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自然,采蓮女的“含笑”不是沒有對象的,那就是停在岸邊的“陌上少年”,是向‘陌上少年”傳達感情的一種微妙方式。“上蘭舟”在時間觀念上是全詩的關捩,整個愛情故事都發生在“上蘭舟”的一剎那間,是攝取這一特寫鏡頭的最佳時刻。次句不從正面刻畫采蓮女的美麗,沒有比喻她如何臉似蓮花,而寫蓮花的紅妝映得水底一片紅,又隨著水的波動浮上水面,形象地描繪出采蓮女的窈窕體態和動人風姿。借以表現采蓮女的美麗非凡。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既避免了俗熟的比喻,又顯得蘊藉含蓄,富有韻致。
采蓮女的美麗是詩人采用陪襯方法表現出來的。在古樂府 《陌上桑》 里,作者曾通過“行者”、“少年”等人看到羅敷時的失常舉動成功地描繪了秦羅敷的美麗: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巾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這首詩中,詩人也是通過“陌上少年” “植足”岸邊,為愛慕采蓮女的姿容而無法拔步的失態行為,從而襯托出采蓮女的美麗的。從詩的結句看,“陌上少年”似乎遇到與 《陌上桑》 中“行者”、“少年”相同的命運,詩人告訴陌上少年: 采蓮女會很快乘舟駛入荷花深處,也不會回頭對你的癡情作出回答的。但實際上是詩人摸透了初戀中的少女心理活動規律,準確地描繪出她們與異性相戀時的另一種感情變化: 處于初戀期的她們,有時總要表現出故意冷落,裝出對于對方的癡心熱情毫無反應的矜持心理。這種心理活動在小說中往往要通過許多情節的具體而又細致的描寫來完成。在詩中,詩人僅用“不回頭”這樣一個簡單動作就高度概括而又準確地表現出來了。不過,“不回頭”并不意味著采蓮女對“陌上少年”的追求已經完全拒絕,她臨上蘭舟時的一笑才是對“陌上少年”癡情舉動的一個意味深長的真正回答。
從正面形容女性的美麗,常使詩人感到為難,很容易陷入俗套,而通過其他角色從旁襯托,往往會得到意外的效果。這首詩避開正面描寫,熟練地用陪襯法刻畫采蓮女的形象,正是其最顯著的特色。另外,準確地把握初戀少女的各種不同感情變化,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也是這首詩的另一成功之處。
上一篇:《采桑子》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采蓮曲》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