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中寺,師居最上方。
獵人偷佛火,櫟鼠戲禪床。
定久衣塵積,行稀徑草長。
在誰來問法,林杪過殘陽。
“太白山”又名太乙、終南,在今陜西省眉縣城南20公里,為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山勢高峻,山頂海拔3767米,是關中最高峰。景色秀麗,文人墨客游之留連忘返,往往詩興大發,高士逸人甚或結廬其中,日夕晤對。本詩的主人公 “無能禪師”就是在此山地勢最高處的山寺中的一位佛教大師。他生活于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李白 《登太白峰》) 的環境中,獨與高峰綠樹相親相近,他的精神、他的靈魂逐漸上升到了一種很高的境界——禪定境界之中,這是一種超逸塵俗,精神獲得大解脫,智慧豁然徹悟的境界。
描繪這種定境,表現人物在定境中所體驗 徹悟到的禪理便是此詩的重點。
詩的頷聯 “獵人偷佛火,櫟鼠戲禪床”寫禪師入定之深,說山中尋獵的獵人明目張膽地進入寺廟偷盜,成群的櫟社鼠甚至還到禪師身邊,在他坐禪的床上嬉戲。這是用外界的干擾來烘托他像止水一般平靜的內心世界。頸聯“定久衣塵積,行稀徑草長”寫入定時間之長,慣于坐禪入定的僧人當然“行稀”。因為“定久”,身上穿的衣服都已積上了一層塵土;因為“行稀”,路上竟長滿了雜草。這一聯也是用側面烘托的方法,通過審美意象來表現人物的。
到了這里,一個雙腿盤坐、眼簾低垂、似笑非笑、身如槁木、鎮日長坐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并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么,他入定之后的內心到底有些什么呢? 換句話,他在定境中體驗到的、感悟出的是什么呢?我們且看詩的末聯:“有誰來問法,林杪過殘陽。”這里用虛擬句假設了一個人來問法: “有誰來問法”。那么,答案是什么呢?什么是法呢?“林杪過殘陽”,一輪落日正慢慢地從林梢滑落。五個字,勾畫出一幅意境深遠的畫面。作者深得禪宗不落語言、不立文字的宗風三昧,在這里,用一幅圖畫表述了他所體察的禪悅,而憑讀者的悟性去體會、去吟味、去悟解。
這里只寫了一人一景,人與景的關系、它們之間的聯接點則完全被省略,境界顯得很空靈。透過這個空靈朦朧的境界,可以看到人物心理悠遠澄徹的總的特點。細觀之,這里是說當人進入了定境之中,他已切斷了感官與外界的聯系,排除了一切外在的干擾,脫開了一切紛雜的意念,這時邏輯的理性思維中止了,但更幽深、更高層的思維卻顯得異常活躍,他在直覺觀照中體驗到了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渾茫一片,并且在這一片渾茫中頓然悟出佛法。在這時,“天地日月,草木煙云,皆隨我用,合我晦明”(虛中語) 宇宙萬物都是佛法的流化、佛法的現身。
上一篇:禪詩《宿贊公房》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寄平陽凈名院潤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