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圖》的主要內容,《棉花圖》導讀
《棉花圖》,又名 《御題棉花圖》,是一部棉作學和棉織學圖譜。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隸總督方觀承領導編繪而成。原手繪手書本未見,現存主要版本有陰文石刻墨拓本、石刻與木刻并具本、《授衣廣訓》本、汪近圣編 《鑒古齋墨藪》本、陶湘重刻《鑒古齋墨藪》石印套色本,1957年中華書局出版的 “中國農學遺產選集” —— 《棉》,收錄了此書。
方觀承,字遐谷,號向亭,又號宜田,安徽桐城人。祖父方登澤官至工部主事,父方世濟官及內閣中書,后因戴名世《南山集》之獄牽連,登澤、世濟均被流放黑龍江。觀承年少不在流放之列,而寄食江寧城西清涼山寺,每歲與其兄觀永徒步去黑龍江探親,因此他“具知南北厄塞民情土俗”,又勵志勤學,受到平郡王福彭賞識。雍正十年(1732),福彭以定邊大將軍率師討準噶爾,奏為 “記室”,世宗召對后賜中書銜,師還授內閣中書,后屢有遷升。乾隆十四年擢直隸總督,兼直隸清河道;乾隆二十年署陜甘總督;二十一年回直隸任,三十三年卒。觀承治績彰顯,以兼理河道治水為尤著,《清史稿》有傳。著有《薇香集》一卷,《燕香集》二卷、《燕香二集》二卷,另有 “看蠶詞”等八首收入方氏三世家集 《述本堂詩集》; 繪制 《畿輔義倉圖》 十四冊、《棉花圖》一冊,此外還延趙一清、戴震輯 《直隸河渠書》等。
《棉花圖》,共有圖16幅,分 “布種”、“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揀曬”、“收販”、“軋核”、“彈花”、“拘節”、“紡線”、“挽經”、“布漿”、“上機”、“織布”、“練染”。每幅圖都有方觀承的文字說明,并配有乾隆帝御題七言詩和方觀承所作七言詩。另外還收錄了 “圣祖仁皇帝圣制木棉賦并序”,以及方觀承兩次進呈 《棉花圖》 的奏文和一篇 “跋”。
《棉花圖》一是部描繪棉花從種植到織染成布全過程的圖譜。作者認為棉花功同菽粟,并說“麻枲之織不可御冬寒,帛纊之溫不能以逮貧賤,唯棉之用,功宏利溥,既以補蠶桑之不足,而鋤耘溉獲,其事直與稼穡相始終,蓋合耕與織并致其勤焉”。因此將前清棉花栽培經驗和綿織技術編繪成冊。內容可分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從第1圖至第7圖,描繪了包括選種在內的從播種、田間管理到棉花的收藏;后半部分共九圖,從軋核、彈花,到紡線織成布的全過程,其中軋核、彈花等技術居于同時代世界先進水平。此外,書中還指出了棉核可以榨油,滓子可以肥田。
《棉花圖》編繪成冊后于乾隆三十年進呈皇帝,乾隆帝弘歷閱后對每幅圖各賦七言詩一首,并批令方觀承摹繪刊刻,以廣流傳。嘉慶十三年(1808)嘉慶帝颙琰又為每幅圖各作詩一首,并將該書改名為《授衣廣訓》?!睹藁▓D》以圖畫和詩文相配合來傳授棉花栽培技術和棉紡織的方法,可謂圖文并茂,也是目前所知國內外最早而較完備的棉作學和棉織學圖譜。加之乾隆、嘉慶皇帝一再提倡,它在我國的流傳極為廣泛,以徽州墨商也將“棉花圖”制成墨模,印在徽墨上,成了宣傳棉花栽培和加工成布的藝術品。日本吉田幸次郎又將《棉花圖》中的圖說及“跋”譯成平易日文,影響之大可見一斑。(張秉倫)
上一篇:《夢窗詞》的主要內容,《夢窗詞》導讀
下一篇:《楞嚴經義疏》的主要內容,《楞嚴經義疏》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