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集》
〔注釋〕 規(guī)往:一作“親往”。非。“規(guī)”是規(guī)劃之意。
這篇作品寫作的具體年份無法確定,一般認為在元熙二年(420)劉裕篡晉為宋之后。文中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能隱喻原來的東晉政權已不存在之意,故避秦即避宋。秦滅六國,四海統(tǒng)一,結束了混亂分裂局面,人民為什么還要避它?因為秦朝太殘暴苛刻。后人便將避秦作為避暴的代稱。
這篇作品原是寓言,以故事體裁寫成,《搜神后記》卷一中曾收之,太守之名為劉歆,但無“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等語,第六條卻有劉驎之入衡山采藥,失道問徑,僅得還家事。劉驎之即劉子驥,《晉書》入《隱逸傳》(詳見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搜神后記》舊題陶潛撰,不可靠,但《后記》多載民間故事,而東晉以來各地在戰(zhàn)亂中也有筑塢壁自保,求安定于小天地中的事實,陶淵明之寫此記,或多或少地有些素材,實在也可看作一篇有美感的古小說,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
記中寫的是什么樣的社會呢?桃花成林,落英繽紛,良田美池,雞犬相聞。老人兒童,各露愉快的神情,大家還很有禮節(jié),見了客人,親切熱情。客人臨別時,桃源人叮囑他說:“不要告訴外面的人。”也即安于小國寡民之意。
記之外,還有詩,開頭便說:“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天紀指自然規(guī)律。
這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的天地,無君無臣,無賦稅無喪亂,作者的這種理想,當然永遠不可能實現,但從反面恰恰揭示了作者生活在這樣一種現實中:易君如同兒戲,桑麻都已零落,田地殘破,雞犬不寧,老人得不到頤養(yǎng),兒童失去天真。由于自己談不上溫飽,自然不可能有酒食招待客人。桃源人所以不希望客人告訴外面,就因為他們對秦朝尚有余怖,生怕外面人來得多了,會干擾原有的寧靜祥和的生活。作者越是寫桃花源的美善可愛,越顯得現實的丑惡可怕。
后來太守曾遣人前往桃花源,因迷路而失了方向,劉子驥也規(guī)劃前去,沒有成功,桃花源因而始終保持了凈化的本色。
上一篇:《松江兩京官·〔清〕龔自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水明廊·〔明〕祁彪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