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江南好風景》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王統照
正是江南好風景:
幾千里的綠蕪鋪成血茵,
流火飛彈消毀了柔夢般村鎮,
恥恨印記烙在每個男女的面紋,
春風,吹散開多少流亡哀訊?
正是江南好風景:
桃花血湮沒了兒女的碎身,
江流中,腐尸飽漲著怨憤,
火光,遠方,近處高燒著紅云,
春風,再不肯傳送燕雛清音。
正是江南好風景:
到處都彌滿搏戰塵昏,
一線游絲粘不到游春人的足跟。
朋友,四月天長還覺春困?
你,臥在你的國土,
也有你的家鄉,你的知親?
正是江南好風景:
遍山野一片“秋燒”春痕,
誰的夢還牽含著水軟山溫?
祭鐘從高空撞動,滴血紅殷,
你,聽清否? 這鐘聲——
可還為舊江南的春日晨昏?
1938年春末
王統照抗戰時期的大部分詩歌風格濃烈而又明快,凝煉而又生動。它 們以熱烈雄壯的愛國激情,啟示、召喚著人民奮起抗戰。我們從《正是江南 好風景》里大體能窺見作者這類詩歌的特色。
江南的春天應該是一片十分美好的景象:桃花盛開,綠草成茵,……乍 一看這首詩的標題,所喚起的想象也該是這種動人春色,人們所期望領受到 的也應是這般盎然春意。然而,“七七”事變以后,美麗的江南卻相繼陷于日 本侵略軍的鐵蹄之下。“生活于這樣苦難的時代,也就是使每個人受到嚴重 考驗的時代里,無論在什么地方,所見,聞,思,感的是何等對象,誰能漠然無 動于衷?”(王統照《江南曲·自序》)《正是江南好風景》正是扣住了1938年 春季的時代特點來展開構思和描寫的。
全詩由四個詩節組成,每一節首句都用“正是江南好風景”領起,并在詩 句末尾加點冒號,以總提下文。同樣的句子反復吟唱,分明是一種突出和強 調。說的是“江南好風景”,所寫的卻是一幅幅凄慘可怖的景象。上下聯系 起來看,“正是江南好風景”這句話實乃是一句悲憤已極的反語。沒有疑問, 反問手法的運用,能夠格外喚起讀者的注意和深思。
詩的第一、二節主要寫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給江南村鎮帶來的種種 災難。詩人用簡潔的筆法,勾勒出幾幅令人痛心疾首的慘象,以此來控訴日 本侵略者殺人放火的罪行,激發人民抗敵救國的斗志。詩的第三、四節,意 念向新的思路開拓,從描述痛苦和災難,轉向抒寫民眾的覺醒和抗爭。“到 處都彌滿搏戰塵昏”,硝煙彌漫,戰塵滾滾,表現中國人民已經從血泊和恥恨 中警醒起來,展開反侵略的斗爭。“祭鐘從高空撞動”,既寫出了生者對死者 的祭祀和悼念,也寫出了生者誓為死者報仇雪恨的決心。這些描寫緊扣一 個思想基點,即激勵和呼喚那些尚在沉睡仍未覺醒的人(“你”)振奮起來,投 入保家衛國的斗爭。四個詩節層層遞進,漸次高揚,詩人不僅著重描繪一幕 幕現實慘劇來喚起國人的抗敵救國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還多處采用詰問句 式,讓人們在親切誠摯的反問中深思,從而覺醒、感奮,投入抗日斗爭的洪 流。這種反詰句式的運用,既增大了詩歌的啟示、激勵作用,也豐富了它的 審美力度。因此,全詩基調是悲而不凄,哀而不傷,表現出詩人深摯的愛國 意識和急切的內心期待。
上一篇:《歌聲·方冰》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死不著(原詩略)·張志民》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