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的火焰(原詩略)·聞捷》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復仇的火焰》(第一、二部由作家出版社于1959、1962年出版)計劃寫三部,第三部只有部分章節在報刊上發表過,因此這部長詩好像一闋沒有終曲的樂章流傳人間。這部長詩規模宏偉,篇幅長達一萬五千行左右(第一部和第二部已達一萬行左右)。它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和平解放新疆為背景,通過人民解放軍平定忽斯滿叛亂的事件,反映出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薩克民族從懷疑、反對到擁護共產黨的曲折過程,記載了帝國主義者和民族反動派從搗亂到失敗的歷史命運。長詩所描寫的矛盾沖突,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其中既有以麥克南、湯姆遜為代表的帝國主義者和以忽斯滿為代表的哈薩克民族叛徒同中國人民的矛盾;又有以阿爾布滿金為代表的哈薩克民族反動頭人同廣大牧人的矛盾;既有帝國主義者和民族反動派內部的矛盾,像麥克南同湯姆遜的矛盾,麥克南同忽斯滿的矛盾,忽斯滿同阿爾布滿金等的矛盾;又有勞動人民內部的矛盾,諸如由于反動派蒙騙所引起的一部分哈薩克牧人同共產黨、解放軍的矛盾,由于沙爾拜執行政策失當而產生的哈薩克干群的矛盾,由于覺悟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布魯巴、葉爾納、蘇麗亞同巴哈爾的矛盾,等等。這部長詩不僅描繪了如此眾多的矛盾,而且能把這些錯綜交織而且不斷轉化的矛盾構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在結構布局上,以忽斯滿勾結帝國主義者發動武裝叛亂和解放軍在人民群眾支持下平定叛亂這一對矛盾,作為貫串始終的情節主線,把人物的刻畫、人物關系的表現、生活圖景的描繪,都緊緊地擰在這條情節主線上,這樣就做到了枝繁葉茂而主干分明。
《復仇的火焰》在主要矛盾展開的過程中,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眾多人物形象。長詩的一個顯著的特色是,有意識成對地塑造人物,以收互相對照、烘托和補充之效。譬如沙爾拜和巴哈爾,葉爾納和蘇麗亞,布魯巴和法伊扎,任銳和巴彥拜克,麥克南和忽斯滿,阿爾布滿金和阿勒爾毛拉等,都是成對地塑造出來的。這些成對地塑造出來的人物,因為互相對比的關系,每個人物的性格都被刻畫得分外鮮明,又因為相互照應的關系,各個人物形象都獲得了更為豐富的涵義。這些成對地塑造出來的人物,圍繞著主要矛盾的發展,各對人物之間又構成互相聯系、互相矛盾、互相轉化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這樣就把所有人物都不可游離地納入了一個整體藝術畫幅,從而相當廣闊又相當深刻地反映了這場巨大歷史斗爭的全貌。
這部敘事長詩充滿濃郁的抒情性。詩人緊緊抓住詩必須抒情這一特性,并以此作為長詩結構布局的一個重要出發點。不論是章節布置,還是故事情節安排,詩人處處考慮到是否便于充分發揮抒情的特長。詩人總是著意選擇那在故事情節中最能揭示人物感情激蕩的精神世界的時刻,抓住那在矛盾沖突里最能爆發人物激揚飛濺的心靈火花的場面,作為長詩抒寫的重點。例如在第二部中,在鐵馬金戈的平叛戰爭進程中,突然插入沙爾拜和葉爾納的草原婚禮這一章,并且寫得濃墨重彩。為什么要如此寫呢?這是因為在平叛大軍直搗匪巢落鷹峽前夕,勝利已經在望,而且在黨的正確政策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曾被裹脅進落鷹峽的牧人已紛紛歸來,此時正是各種類型的人物都心情振奮、感情激蕩的時刻,于是作者就抓住這一時機,通過婚禮盡情抒發了人們心中久遠的痛苦和新生的歡樂,從而成為這部長詩特別精彩的篇章之一。
敘事詩當然要敘事,但如何根據詩的特點來敘事,怎樣在敘事中發揮詩的特長,這仍然要歸結到抒情性的問題。離開抒情性去敘事,便從根本上違背了詩的特性,使敘事詩這一樣式失去獨立存在的根據。聞捷在這部長詩中,盡量避免和減少客觀交代性的筆墨,努力以抒情手法來敘事,使長詩始終保持濃郁的詩意。他很善于采取種種手法,把自己的主觀感受融匯在客觀的生活畫面里,使敘事中流貫著抒情的血液。比如“任銳三訪布魯巴”這一章,作者運用欲擒故縱、先抑后揚的反復渲染手法,通過任銳的眼睛和感受,把那傳奇式的英雄故事,如畫的草原風光,獨特的民族習俗,寫得具有多么濃郁的詩情畫意啊! 這部長詩凡是在敘事性較強的地方,詩人都盡力運用排比、疊唱、反復詠嘆諸種手法,把客觀性的敘述化為抒情性的詠唱,使之具備感染人的力量。
不論誰讀《復仇的火焰》,都會沉醉在它那散發著特有的生活氣息的多彩畫卷里。詩人用詩的筆觸,為我們成功地描繪出一幅幅瑰麗的風景畫、獨特的風俗畫和古老的歷史畫。這些豐富多彩的畫幅,不僅使長詩具備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增添了迷人的藝術魅力,而且它們作為長詩結構的有機因素,仍然服從于作者藝術構思的總目標。這部長詩寫景的特色,不僅在于它們為人物提供一個適宜的活動背景,更在于為人物形象起了烘托作用。譬如第二部第二章對于叛匪困守的落鷹峽的景色描寫,就帶有陰郁的壓抑的氣氛,襯托著忽斯滿、麥克南一伙日暮途窮的心理;而第三章圍繞著草原婚禮而展開的風景,則是閃耀著金碧輝煌的色調,映照著廣大牧人解放的喜悅和勝利的信心。那些彩墨揮灑的風俗畫,不僅生動地展現出天山草原的旖旎風光和哈薩克牧人的生活情趣,而且它們都是長詩矛盾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推進情節的有力因素。像第一部第一章對于乃曼部落跑馬叼羊競賽場面的描繪,顯然并不單單是為了表現阿爾布滿金慶賀兒子滿月的熱鬧景象,實際上它通過巴哈爾出色的騎技以及阿爾布滿金對此的贊賞,為后來阿爾布滿金拉攏巴哈爾埋下了一條伏線。至于長詩中屢次出現的由古老傳說構成的歷史畫頁,它們也都具有象征的意味,從不同方面揭示了作品的思想主題。如果說關于黑林拜克的古老傳說,暗示著哈薩克族人民勇敢、智慧、追求幸福的歷史傳統,那么阿拉孜地方三弟兄尋找生活答案的美好故事,就象征著哈薩克人民追求革命真理的艱苦歷程,它們都豐富和加深了長詩對于哈族人民現實斗爭的歷史意義的表現。
詩人在這首長詩的創作中,大量吸取了民間詩歌特別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民間敘事詩的養料,使整個作品呈現出一種清新優美、機智詼諧的格調。大量地使用比興,是長詩一個突出的藝術特點。不論是寫景抒情,不論是刻畫人物的外貌和心理,也不論是描繪對話和行動,作品都恰到好處地采取了許多新穎而巧妙的比興,利用歌謠作為比興的手段,尤其是它的新穎之處。長詩在運用各種比興手段時,很注意突出民族的色彩,使之適合表現哈薩克族人的生活內容,像“草原婚禮”一章中那些“勸嫁歌”、“挑面紗歌”等等,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了哈薩克的民族習俗,惟妙惟肖地傳達了草原牧民的特有心態!
這首長詩的形式格律也相當嚴謹齊整。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在這部長詩的創作中,采取了他比較擅長的半格律體的形式,即每節四句,雙行押韻。不過對這種形式,他也有新的創造,每節的句式,是中間兩句稍長,頭尾兩句稍短,這樣既保持了上下句的大體對稱,又略有輕重疾徐的參差變化。而且詩人在章法上,大量運用了上下對仗、首尾呼應的反復回旋的格式,使全詩顯得形式勻稱、韻律和諧、音調流暢。
上一篇:《壯士心·臧克家》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夏夜·何其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