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間八點半鐘左右,隔壁有人走過來說,方才聽到廣播,說日本接受波茨坦協定提出的條件,決定投降了。消息有些突然,使人半信半疑。外邊落著點點滴滴的雨,我撐開一把雨傘,走到巷口,想看看外邊有沒有什么動靜。街上一切如恒,行人在雨中走來走去,有的緩慢,有的匆忙,并沒有顯出與往日不同的樣子。我在巷口站了一些時,對這消息有些懷疑。同時我卻想,消息如果是真的,它這時必定在市中心已經攪起波瀾,等到波瀾擴張到這偏僻的巷口,也許要有相當的時間吧。最后,我有些不耐煩,與其這樣等待著,不如多走幾步,去迎接那個波瀾。我于是在巷口的雜貨鋪里買了一只洋燭,把它燃起,仰仗著一點微弱的燭光,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這被雨淋得泥濘不堪的街道。走到一家報館門前,看見已經貼出一張紙,舉起燭光一照,上邊果然寫著“日本已于今日投降”幾個大字。我心里說,這應該是真實了。同時遠遠也仿佛聽到騷動和歡呼的聲音。
我面對著這幾個大字自言自語地說:“八年的戰斗,如今就這樣結束了嗎?”我想到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氣,好像放下了一個長年的重擔,同時又感到,整個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氣。
這樣的“喘一口氣”,我在八年內不曾有過,全中國也不曾有過。但是在八年前,“八一三”的前夕,卻有過一次。
那時我在上海附近黃浦江邊的吳淞鎮。自從七七事變發生以來,緊接著是日僑的撤退,日艦駛入揚子江,平津的陷落,全國的情緒一天比一天緊張,上海一有戰爭便首當其沖的吳淞鎮對于這一切感覺得最銳敏。所以鎮上的居民起始是三三兩兩,最后是成群搭伙,都先先后后地離開這里。使這座一向繁華的市鎮,忽然成為一片好像是剛從地里挖掘出來的死城。
我因為工作的關系,不能離開這里,但是當我在八月十二日的早晨又走到鎮上時,鎮上忽然活躍起來,與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館里、飯館里、商店的廊檐下,麕集著許多服裝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館里沒有茶,飯館里沒有飯,商店里沒有貨物。我看著這些兵士是新鮮的,這些兵士看這個市鎮也是新鮮的。
他們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條條空曠的街巷中走來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鎮。我分明知道,戰爭隨時都可以爆發,但在它還沒有爆發之前,卻好像很沉重地懸在空中,要落,可是又落不下來。這時忽然在街上出現了一個農夫,挑著一擔西瓜;他也帶著詫異的神情,東張西望,他大半是從遠方挑著這擔西瓜到這里來賣的,并不知道這里已經起了這么大的變化。
他把這擔西瓜放在一座橋上,經過一個時期的躊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這來來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聲喊道:“弟兄們,把這一擔西瓜分著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他剛說完這句話,在他周圍已經聚集起十幾個兵士。
我看著這幅景象,心里感到輕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歷史要從此開始。我想,這段歷史只要一開端,過去的許多恥辱都會從此勾銷,我懷著愉快的心情回到我工作的地方,把一切的事作一個最后的結束。到了下午,開往上海的火車已經停止了,我只好跳上一只黃浦江上的小船,離開這一有戰爭便首當其沖的吳淞鎮。船在日本軍艦的中間穿過,軍艦上常常有日本的軍官拿出望遠鏡向四方了望。我在船上還不住地想,吳淞鎮的居民把一座空空的市鎮丟給那些兵士,誰會想到呢,遠遠來了一個農夫挑著一擔西瓜替他們對兵士盡了一些地主之誼。
船到上海,已經是萬家燈火,當我回到家里向家人述說這一天的經歷時,閘北一帶的炮聲已經響起來了。我聽著炮聲,深深地喘了一口氣,好像放下了一個長年的重擔,這重擔是比“九一八”還早便已經壓在我們身上了。同時感到,整個的中國也在喘了一口氣。
一個人在這時是多么幸福:當自己喘一口氣的時候,也真實地感到,幾萬萬人都在同樣喘一口氣。
一九四五年,昆明
(195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馮至詩文選集》)
賞析《八月十日燈下所記》記的是作者在日本接受波茨坦協定、宣布投降時的所感和所想。此類文章并不少見,但這篇作品卻獨具特色。其特點就在于作品的構思十分巧妙。
日本投降了,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戰總算有了正果。為抗戰而奔波的人們自然會感慨萬千。然而要表達這種感受卻又是相當困難的。從何寫起呢?寫臺兒莊戰役?寫百團大戰?寫南京撤退?寫武漢失守?欲具體地寫,可歌可泣的事情太多,寫不勝寫;欲原則地寫,事情太大,寫起來難免不著邊際。而且,一篇千余字的短文,無論怎樣寫,似乎都難以承擔重任。本文的作者大約是考慮到了這種可能出力不討好的難處,所以他索性用“喘一口氣”去概括自己當時一言難盡的感受。這確乎是一種十分巧妙的辦法。
確知日本投降了,作者“深深地喘了一口氣”,“整個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氣”。這是當時人們的心理感受的真實寫照,恐怕再沒有比這更能準確地表現出當時人們的心態了。從中國而言,中國人民終于解除了亡國滅種的危險,放下了八年來壓在自己肩上的重擔,自然會深深地“喘一口氣”。從世界來講,反法西斯侵略的人們,摧毀了最后一個侵略者的大本營,二次大戰宣告結束,當然也深深地“喘了一口氣”。所以這“喘了一口氣”確實是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的藝術再現。但作者并未止于此,而是將筆尖觸向了歷史,說在上海“八·一三”抗戰時,也“深深地喘了一口氣”,“整個的中國也在喘了一口氣”。喘那口氣與日本投降時喘的這口氣是不同的。從“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占領東北,蠶食華北,中國的大好河山一片片被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鐵蹄所蹂躪。但中國的抗戰卻遲遲不得開展。不戰而退的屈辱,失地的恥辱,亡國的危險,像磐石一樣壓在中國人民的頭上,使人們喘不出氣來。突然“八·一三”抗戰的炮聲響了,中國人民終于開始吐出久已憋在胸中的那口惡氣了,這就自然會“深深地喘了一口氣”。那賣西瓜的農夫將一擔西瓜送給抗日的士兵吃,不就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嗎?中國人民起來洗刷恥辱了,雖任重而道遠,也還是會“喘一口氣”的。八年抗戰,開始“喘一口氣”,勝利“喘一口氣”,雖然其意義不同,但都準確而形象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精神狀態。
以“喘一口氣”貫穿全文,以中國人民的心理精神狀態總攬八年抗戰,這的確是一種巧妙的構思。這樣寫來,八年抗戰的歷史活動雖然都在言外,然而又似乎無不包括在內。對于八年抗戰,人們心目中都有一本帳,這喘出的一口氣,就是由這本帳而生嘛!
上一篇:《歌聲》原文|賞析
下一篇:《夫婦之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