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李光耀
有了健全的政治,才有良好的經濟發展,有了良好的經濟發展,才有健康的社會和鞏固的國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和你們的前途。
【演講詞】
1959年到1965年這6年當中,我們是以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合而為一作為策劃基礎的。但1965年8月9日,我們獨立,自己當家,從那時起,我們不得不在我們的政治、社會和安全政策上,作一些基本的調整和改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教育方面。必須改變原來的方向和節奏,為你們納進一個和以前不同的生活方式作準備,我們明白在安全或防衛事務上,我們須跟馬來西亞多方合作,但是我們也明白,要發展經濟合作,是需要慢慢來的。轉口貿易將會逐漸減少。我們一定要更集中于制造業,主要是運銷世界市場的輸出品。因此我們需要的書記和商店職員較少,技術人員、工程師和執行人員較多。
我把政治、經濟和安全這三項,按照它們對你們前途的重要性的先后加以排列。沒有穩定的政治局面以及合理和現實的政治領導,那就不可能談到經濟發展。投資開設的工廠一定很少,工作職位也一定很少,失業的人數就一定很多,危險的內部安全局面也就一定跟著產生。沒有繁榮的經濟,你們就不必擔心如何保衛你們還沒有建立起來的優美家園,和還沒有制造出來的財富。
不幸的是許多新興國家的情形正是如此。在混亂的政治局面下,要爭取那些教育水準不夠的人民支持,往往得靠情感,而不是理性的辯論。結果,選出新政府之后,它也無從兌現所許下的諾言。人民在失望之余,暴力行動就發生了。
像新加坡這樣一個新興國家,面對著許多問題。它所缺乏的是建立有效率政府的工具,是足夠的受過訓練的行政人員、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是足夠的資金,是少有的工藝方面的專門人材。受過訓練的人才本來已經很少,再加上沒有把他們健全地組織起來,使問題變得更糟。可是,如果有了剛毅和誠實的政治領導,這些問題是可以慢慢克服的。
在西方,像英國這樣根基已穩的社會,它的政府制度經過三個多世紀,一直沒有什么改變,或者只是逐漸地改變。這種社會培養出大批人才,他們一方面為他們個人或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斗爭,另一方面,他們已經養成了把國家利益放在本身利益之上的習慣。他們從經驗當中學到如果沒有國家安全和強有力的經濟,他們本身的利益將會跟著喪失。他們一方面求個人的生存,也同時培養出集體生存所必需的自然反應。
在發生嚴重危機的時候——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就聯合組織一個全民政府,把政黨之間的敵對放在一旁,以確保國家的生存。
新興國家沒有這樣一個連綿不斷的作為核心分子的人民,來提供政治領導方面的連續性。更糟的是他們甚至沒有足夠的對本國經濟有任何認識的領袖,知道如何推動經濟的成長。
第一代的領袖是那些領導他們的人民爭取獨立的人物。他們多不明白政府的任務不單是動員人民的支持,抗議殖民地主義缺乏公平正義而已。爭取到獨立之后,他們就沒有辦法向人民交代,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沒有認識到行政和經濟成長的相依關系。他們不能夠使人民對政府的諾言和承擔產生信心,他們無法吸引外國投資來充實本國的資金。此外,他們沒有教育和訓練他們的青年,學習技能和養成守紀律的精神,使用資金和機器,讓美好的生活得以實現。
更糟的是當第一代領袖去世時,他們的繼承者都不習慣把國家利益看得比個人利益更高。他們只擔心本身的前途,而不大擔心人民的前途。于是,他們為個人的前途打算。結果使經濟進一步衰退,社會秩序進一步惡化。
……
在新加坡,還沒有足夠數量的人民作為核心分子,具備國家生存該先于個人生存的反應。我們必須養成習慣,先照顧集體利益,然后才照顧個人的利益。新加坡人必須深切覺悟到,在貧困和多災多難的亞洲,作為個別存在的民族,我們得靠自己具備能力,能夠作出迅速和一致的反應,來保衛我們的經濟利益。
許多人年紀太輕,對于過去所發生的事究竟壞到什么程度都記不起來了。他們把新加坡穩健的進步和持續的繁榮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那些對過去記憶猶新的人當然明白我們現有的穩定和繁榮,都是由一小群人的團結、決心和策劃所建立起來的。我們規模雖小,但我們成功地創造一個全面發展的國家。如果下一代了解成功的要素是什么,那么,新加坡就有良好的機會可以繼續作為成功的國家。這些要素是:——
第一,一個穩定的政治局勢。
第二,一批有干勁,愿意付出代價,而又受過良好教育,并且訓練有素的人口。
第三,具有吸引高度工藝水準工業的能力。
第四,具有較美好生活的水準,而又具有更清潔、更青翠、更優雅的環境。
第五,具有能力的國防部隊,足以保證不讓任何人相信他可以長驅直入,占據我們所創造和建立起來的一切。
目前負責策劃和執行的重擔,主要是落在約300名主要分子的肩上。他們包括人民行動黨要員、國會議員和干部黨員——他們負責動員民眾和向民眾解釋政策,尤其是某些政策引起一時的不便或照顧不到局部利益的時候。此外一些杰出的文官、警察部隊、武裝部隊人員、法定機構的主席和屬下的高級行政人員——他們負責擬定政府政策的細節,并且確保政策有效實施。
千千萬萬人的命運往往決定于國家基本單位人員的素質、力量和眼光。這說來有些奇怪,但倒是千真萬確的。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在穩健的進步中團結堅強起來,或者在混亂中支離瓦解,衰敗墮落,都全由他們來決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和他周圍的一小批人使整個國家獲得鼓舞和決心,與幾乎不可克服的險惡環境奮斗。結果,他勝利了,而英國也勝利了。今天,英國新一代的領袖也正在設法以類似的方法,謀求國家團結,群策群力使英國能在大不相同的世界形勢中,保持它在主要發達國家中的地位。這個領導層擁有幾位有才干和有決心的人物。但是,他們也必須同時具有能力,激發國人為國家前途而團結,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職工會利益或個人局部利益放在第二位。
戴高樂成功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局面下,把支離破碎的法國重建成一個緊密團結的國家。1945年和1958年間,各政黨相互攻擊,帶來了一連串不穩定的、短命的、沒有長期打算或沒有一貫政策的聯合政府。最后,當他們為了100萬名白種的法籍阿爾及利亞人而卷入阿爾及利亞動亂時,他們幾乎搞出內戰。法國繁榮的恢復和目前享有的進步,主要應歸功于戴高樂,他的領導,以及他周圍的一群領袖。
……
我們應該給下一代人更多的共同點,以保障他們的前途。我們必須給我們的子女在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方面奠下根基,同時也通過一種第二語文,使他們產生最大的共同點,在這基礎上展開平等的競爭。
現在,通曉兩種語文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我們的一個難題是如何提高第二語文的程度,使學生可以在沒有深厚語文家庭背景熏陶的情形下,也能夠通曉兩種語文——自己的母語和英文。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逐漸了解這樣做才是對的。
未來幾年中,我們的學校應該能夠令學生有效地使用兩種語文,不管他們在家里講的是哪一種語文,也不管他們在哪一種語文源流學校念書,這是一定要做到的。
這樣一來,我們將成為一個更緊密團結的民族,所有的人民都有他們自己的傳統價值觀念和文化語言作根基,而且也都有效地掌握英語,這是獲取西方高深工藝知識的鑰匙。
如果我們的政治局勢繼續保持穩定,如果我們不讓機會主義者破壞人們對新加坡前途所懷的普遍信心,那么新加坡會有快速的經濟發展。西方工業家將在新加坡投資,他們向我們輸出的將不是貨物,而是工廠,以及隨著這些工廠而來的有關制造精密產品所需的工藝知識和技能。這是獲得更好的工作,興建更好的住屋、學校、醫院、牙科診療所、公園和娛樂中心的途徑。到了那時候,我們就有充裕能力負擔自己的國防開支,由訓練有素的國民服役人員,在素質優越的專司戰斗和參謀官員的指揮下,運用特別精良和昂貴的武器,執行防衛工作。這一切都得靠領袖人才以及曾受良好教養、紀律優良的人民。有了健全的政治,才有良好的經濟發展,有了良好的經濟發展,才有健康的社會和鞏固的國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和你們的前途。
【鑒賞】
李光耀是一位被世界公認的善于治理國家的領袖,也是一位獨特的、成績顯赫的政治家。新加坡并列于亞洲四小龍的成就與他三十年治理國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國家成功的要素》是李光耀于1971年4月28日應邀在新加坡大會堂向大學先修班的學員所作的政治演講。而此時,新加坡國民經濟發展正進入第三階段。政府制訂了1971—1980年經濟發展十年計劃,提出應該向提高“質”的方向努力,目標是發展高級技術和精密工業,以求得經濟結構現代化。
在演講中,李光耀以實干家的切身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青年學生闡述了新加坡成功的要素,包括受過良好的教育,訓練有素的人口,穩定的政治局面,各個民族的緊密團結,健全的政治,繁榮的經濟和鞏固的國防等。作為一個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李光耀早就意識到一個國家如果只有富裕的物質生活和高新的科技而缺乏一股能使全國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那是很危險的。那樣的國家“將難以抵御各種天災人禍,最后必然會走向瓦解崩潰”。
為了闡述領導層的團結與群策群力是國家繁榮進步的基礎,他在演講中列舉了丘吉爾與戴高樂兩個為人們所熟知的典型事例。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他周圍的一批人使整個國家獲得鼓舞和決心,與幾乎不可克服的險惡環境奮斗。結果,他勝了,而英國也勝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戴高樂把支離破碎的法國建成一個緊密團結的國家。法國繁榮的恢復和目前享有的進步,主要應歸功于戴高樂的領導以及他周圍的一群領袖。由此,增強了聽眾的自信力。
為實現經濟重組政策的目標,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即:加強科技教育和訓練工作,提高勞動素質。如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教學研究質量,大力培養高科技人才,興辦各種技工學校,訓練大批一般技術人員。在演講中,他以正反對比的方法論證重視教育的必要性。從而,闡述了“一批有干勁,愿意付出代價,而又受過良好教育,并且訓練有素的人口”是國家成功的要素之一。李光耀深知在政治穩定的形勢下,狠抓教育是發展經濟,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前提。他呼吁家長們要對下一代灌輸東方的價值觀,強調要遵循儒家的倫理觀念,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父母和下一代負責,還要發揚儒家倡導的刻苦耐勞的精神。他經常強調:“人是最主要的”,“但人不論天賦多高,不經過教養也不能成材”。
李光耀認為新加坡人如能經過教育而成為有知識、有文化、又有道德的人,國家就有希望。這也足見李光耀對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視。新加坡經濟的發展,也證明了李光耀治國方略的成功。
由此可見,《國家成功的要素》這是一篇頗為成功的政治演講,它不僅具有深刻的政治理念,而且還具有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演講詞既嚴肅又熱情、親切,猶如友人之間促膝談心。樸實的語言深入淺出,將自己的政治見解闡述入微,對青年學生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李光耀能利用政治穩定的有利時機,狠抓科教興國,并推行國民素質教育,這對我們同樣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上一篇:[匈牙利]喬治·盧卡契《關于文學中的遠景問題》
下一篇:[埃及]安瓦爾·薩達特《和平屬于我們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