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釋迦牟尼
當我們的心被邪惡引誘,被欲望俘虜時,我們應當予以抑止。不要隨心,應做心的主人。
【演講詞】
弟子們,你們各應以自己為燈明,以自己為歸依處,不要依賴他人。應以法為燈明,為歸依處,不可歸依他教。
觀看自身的污穢不凈而不貪著,應知苦、樂皆是苦的原因而不沉醉,觀察自心無我而不迷惑。如此,能不貪、不醉、不惑,則能斷除一切苦。我離世后,能修行此法的人,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弟子們,我過去曾經給你們所說的法,應常聞、常思、常修而不可舍棄,若能如法修行,你們一定能得到幸福快樂。
我說的法,最重要的就是修心。所以應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應正身、正心、正語,遠離貪、瞋、癡,而常念無常。
當我們的心被邪惡引誘,被欲望俘虜時,我們應當予以抑止。不要隨心,應做心的主人。
心能使人成佛,亦能使人變成畜生。迷則成鬼,悟則成佛,皆此心所為。所以,你們要正心,致力于修正道,而不可離開正法。
弟子們,你們要在此教法之下,相和、相敬,不可爭執。應如水乳之和合,不可像水火之不相容。
共同堅守我的教法,共同學習,共同修行,互相勉勵,共享法樂。不要為無謂的事煩心、浪費時間,應努力于摘取悟道的花果。
弟子們,我親自證悟此教法,而為你們說此法。你們應堅守我說的法,一切如法修行。
若不依法修行,雖和我相會而等于沒見面,和我在一起而遠離我。又依法修行者,縱使遠離我亦與我同在。
弟子們,我的一生將盡,別離的時刻亦不遠了。但是,不可徒悲傷,世間是無常的,沒有一個人永生不死,有生必有死。現在我的肉身像舊車一樣會毀壞,就是以身顯示無常的道理。
你們不要悲傷,而應了解此無常的道理,覺悟人世的真實相。欲使變易的東西不變易是無理的要求。
煩惱之賊常常想伺隙打倒你們。若你們家里有毒蛇潛伏著,除非將毒蛇追逐出去,否則無法在家里安睡。
煩惱之賊應予追逐,煩惱之蛇應予逐出。你們要謹慎守護自心。弟子們,我最后的時刻已經到了。但你們不要忘記這個死是肉體的死。肉體乃生自父母,且由攝取食物以保生命,所以有病痛,有傷害,有死亡是不得已的。
佛的本質不是肉體,乃是菩提。肉體雖滅,但菩提卻永生于法與道中,故見我肉體的人并非見到我,而知我教法的人才是見到我。
我死后,我所說的法就是你們的導師,繼續保持此法有如侍奉我。
弟子們,我在后半生四十五年間,所應說的法都已說完,所應作的事也都辦完。我已無秘密。我所說的法內外有。
弟子們,現在就是我的最后一刻了。我將入涅槃。這就是我最后的教誡。
【鑒賞】
古印度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生活著黑色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原始社會末期,一支來自中亞的白種游牧部落占據了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他們以勝利者的優越感自稱為雅利安人(意即高貴和善良的人)。原來的土著居民淪為奴隸或接近奴隸的階層,古印度奴隸制社會形成了。古印度奴隸制社會叫作瓦爾納制度,它把人劃分為四大等級:第一等級婆羅門(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帝王將相);第三等級吠舍(自由民和商人);最低的等級是首陀羅(奴隸和窮人)。婆羅門僧侶以“人間之神”的地位主宰一切,他們專橫、野蠻的統治不僅激起了奴隸們忍無可忍的反抗,也引起了同為雅利安人種的剎帝利貴族的不滿和抵觸。在反對婆羅門僧侶統治的各類斗爭中,釋迦牟尼異軍突起,用佛教的新宗教精神震撼了婆羅門教義的基石,同時也揭開了印度歷史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釋迦牟尼出身于古印度剎帝利王族,他幼小慧聰,博學多藝,文武雙修,并極富同情心,對貧窮困苦、勞作無度的農人,對人生的生老病死,甚至對自然界動物的弱肉強食,都會產生一種不盡的感觸和深思,他的心靈久久縈繞著如何解脫世界苦難的難題。29歲時,釋迦牟尼終于出家,他執著地尋訪名師,苦行6年而毫無正果。一天,風塵疲乏的釋迦牟尼來到尼連禪河畔,他跳進河中,洗去了渾身的污垢,盤腳坐到一棵畢缽羅樹下(后來稱作菩提樹)。經過49天內心苦思苦慮的煎熬,終于在一個夜里,戰勝了最后的煩惱魔障,頓悟而成佛陀,時年35歲。此后45年里,釋迦牟尼到處布教,反對當時如日中天的婆羅門教義,向大眾宣示自己證悟的真理。他在世之時,受其教化而皈依者不計其數,甚至不少婆羅門僧侶,也改變了原來的信仰,成百上千地投到他的門下。
釋迦牟尼80歲高齡時還在游化說教,終因積勞成疾,臥床不起。逝世前夜,他枕著右手,側身臥躺在繩床上(即佛教藝術史上占重要地位的臥佛像原型)度化了最后的弟子——婆羅門學者須跋陀羅。午夜,釋迦牟尼又對身邊弟子作了語重心長的最后囑咐,即這篇佛教傳世經典“最后的遺教”。
釋迦牟尼歷經磨難,深邃的思想早已達到爐火純青、返璞歸真的境界。他認為自己“在后半生四十五年間,所應說的法都已說完,所應作的事也都辦完”。于是便不再闡述深奧的佛法與哲理,只以一個閱歷極其豐富的臨終老人的平靜口吻,對已經成人的子女作“最后的教誡”。因此,教誡通篇沒有失落和焦慮的情緒,也沒有遺憾、悔恨的心境。釋迦牟尼借生死苦樂這一永恒的話題把幾十年來積累而升華的智慧和佛學思想的精髓如數家珍地遺教給了后人。
在這篇僅一千余字的“最后的遺教”中,釋迦牟尼闡述了“修法與修心”、“永恒與無常”、“肉身與菩提”的關系,集中表述了佛教思想的最高理念。世界無常,變化萬千,尋求不變的世界是“無理的要求”,只有思想(法)才是永恒長存的。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以自己為燈明”,“就是修心”。只有在內心深刻領悟法的真諦,才能“做心的主人”,使人成佛。求佛不求肉身不滅,而在菩提(智慧、覺悟)的永生。
“最后的遺教”是火,但不是熊熊烈火,而是無形無光的三昧真火,它能把頑石的核心焙熱;“最后的遺教”是水,但不是滔滔巨浪,而是涓涓的甘泉,它能無聲無息地滲透到大地的深處,滋潤萬物的根須。我們無法推測當時眾弟子聆聽遺教時肅穆的氛圍與頓悟的心靈,但現在細細品讀它深入淺出的語言,亦能一讀而心靜,再讀而神寧,三讀四讀發人深省,意味雋永。佛門弟子可從中體悟無邊佛法的理念與真諦,外道俗人亦能觸類旁通,引申出各自有益的真理。
上一篇:[中國]聞一多《最后一次的講演》
下一篇:[古希臘]蘇格拉底《最后的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