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寅初
茍有北大之犧牲精神,無論舉辦何事,則結果之良好,俱可期而待。
【演講詞】
今日為母校二十九周年紀念,令人發生深切之印象。現學校既受軍閥之摧殘而暫時消滅,但今天之紀念會,仍能在杭州舉行,聚昔日師友同學至二百數十人之多,可見吾北大形質暫時雖去,而北大之精神則依然存在。
回憶母校自蔡先生執掌校務以來,力圖改革,五四運動,打倒賣國賊,作人民思想之先導。此種雖斧鉞加身毫無顧忌之精神,國家可滅亡,而此精神當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義,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
茍有北大之犧牲精神,無論舉辦何事,則結果之良好,俱可期而待。今以浙江一省而論之,如以北大犧牲精神,移辦政府與黨務,則不出一年,必可為全國之模范省。蓋浙江現時之地位,較他省優良之點甚多。財政之統一一也:浙江之財政廳,尚能統轄全省財政,較之江蘇、安徽、福建等省,俱遠過之。江蘇因為孫傳芳之戰事未了,所統一者僅長江以南之一部分。安徽在前數月間雖征收稅吏,俱歸二三軍隊首領所委派。福建即菜擔妓女,亦俱貼印花,其財政上之紊亂,可以想見。至湖廣江西等省,更無須深論矣。金融之平穩二也。全省無濫發紙幣,引起金融之擾亂。軍隊之統一三也。教育之優良完全四也。此次革命軍興,全省所受之損失不大五也。既具此五種之優點,茍政治能上軌道,辦事人員俱抱北大精神而徐圖改革,則將來之浙江,必較今日可以遠勝萬倍。
雖然,欲圖改革,必須自環境之改造入手。重心不在表面,而在人心。今日國家社會之所以每況愈下,根本原因,在于吏治之不良,道德之墮落。如寅初回浙未久,而請寅初代謀統捐局長者,不知凡幾。且有欲寅初推薦往禁煙局者,彼輩之心理,以為寅初現正在反對禁煙局,則寅初推薦之人員,禁煙局不敢不留用。際此生活困難之時,在政界謀事,果屬生活問題,情尚可原。然來寅初處謀事之人,甚至預先說價,必須月薪至若干元以上,或有其他不正當之收益者而后可。是故中國大半人民,雖其私人道德,亦有甚好者,但腦筋中實無一“公”字之印象。故公家觀念之薄弱,已達極點。而對一己之升官發財,譬諸廁所之蒼蠅,群相鶩集。故無論何界,茍有一人稍有地位,則其親戚朋友,全體聯帶而為其屬下,家庭觀念之深切,世無其右。當知吾人對于國家社會之義務,應以人民之幸福為前提,不當以個人彌補虧空或物質享受為目的。北大昔日既為群眾之導師,今而后當如何引導人民,打破家庭觀念,而易以團體觀念;打破家庭主義,而易以國家主義,恢復人生固有之犧牲精神。否則,若僅有表面之革命,恐雖經千百次,于國家于社會仍無補于事也。
且中國人民之心理,對公家事,若不相干,可以不負責任。如寅初此次反對鴉片,時有人以“在此種社會何必做惡人”之語,來相勸勉,若寅初家中婦女,如作此語,寅初本可不加深責。然此種淺薄之語,竟發諸現在之官吏與夫東西留學生之口。嗚呼!一人公正之勇氣能有幾何,今不以努力助鼓勵,而反以冷水澆頭,人心至此,可深浩嘆!中國人以“不”字為道德,如不嫖,不賭,不飲酒,不吸煙,果屬靜止之道德,然缺乏相當之努力,與夫犧牲之精神,以盡人生應有之義務。雖方趾圓顱,實類似腐尸,西人謂lifeisactivity,否則,反不如截發入山,做和尚之為愈,何必在世上憂憂哉。
是故以北大之精神,犧牲于社會,對于全國,或以范圍過大,尚須相當時日。若僅浙江一省,則改造之目的,誠可立而待也。欲使人民養成國家觀念,犧牲個人而盡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舉凡戰勝環境,改造人心,驅除此等奄奄待斃不負責任之習俗,諸君當與寅初共勉之!
【鑒賞】
1927年12月19日,北京大學師生二百余人在杭州舉行慶祝建校29周年紀念大會,著名學者馬寅初(1882—1982)在會上發表了這篇演說。
北京大學是我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它的前身為京師大學堂,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李大釗、毛澤東、魯迅等均在該校工作過。自1917年起,北京大學由蔡元培先生任校長。蔡元培執掌北大校務以來,力圖改革,提倡“學術自由”,主張對新舊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同時實行教授治校,宣傳勞工神圣,“以美育代宗教”。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他率領師生積極投入這一運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北京大學也成為當時中國人民解放思想的先導。因此,該校倍受反動軍閥之摧殘,后一度停辦,蔡元培也被迫辭職。有鑒于此,馬寅初開宗明義就指出,“吾北大形質暫時雖去,而北大之精神則依然存在。”
弘揚北大精神是這篇演說的主題,演說者正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層層論述。那么,究竟什么是北大精神呢?這一精神的實質又是什么呢?馬寅初根據北大經受磨難而不倒的事實指出,北大精神實質就是犧牲精神,“此種雖斧鉞加身毫無顧忌之精神,國家可滅亡,而此精神當永久不死”。接著,馬寅初對北大精神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指出“既有精神,必有主義,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
鞭撻邪惡,是為了伸張正義;揭露假丑惡,是為了頌揚真善美。馬寅初先生之所以要大力倡導北大精神,與其不滿舊中國的黑暗政治,力圖革新不無關系。當時的舊中國政治腐敗、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那么,如何才能割除這些國家政治肌體上的毒瘤,從而治愈這些痼疾呢?馬寅初認為,如果國家公職人員俱抱北大精神而徐圖改革,那么無論是治省還是治國,當不在話下。然而,當時的現實恰恰相反。馬寅初以有人托他代謀統捐局長、禁煙局肥缺等事實為例指出,“今日國家社會之所以每況愈下,根本原因,在于吏治之不良,道德之墮落”。故欲圖改革,必須自環境之改造入手,重心不在表面,而在人心。因此,他大聲疾呼,要引導人民“打破家庭觀念,而易以團體觀念;打破家庭主義,而易以國家主義,恢復人生固有之犧牲精神”。由于演講者在演講中把對北大精神的詮釋和舊中國的社會政治現實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人們對北大精神的實質和弘揚北大精神的重要性有了明晰的認識。應該說,在黑暗的舊中國,馬寅初敢于大力倡導北大之犧牲精神,這對于警醒民眾,振奮民族精神,沖出黑暗,走向光明具有積極的意義。
既然北大之精神對于改變舊中國的政治面貌如此重要,那么,人們應如何來實踐北大精神呢?馬寅初認為,由于舊中國積弊甚深、甚廣,故在發揚光大北大之犧牲精神以改造社會時,可先從改造一省一地做起,再推及全國。而無論是改造一省一地,還是改造全國,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使人民養成國家觀念,犧牲個人而盡力于公”,這樣才能“戰勝環境,改造人心”。為公與為私,為國與為己,一個高尚,一個卑下,馬先生的演說愛憎強烈、壁壘分明。聽眾怎不為之感奮并決心投入“戰勝環境,改造人心”的斗爭!
本文在語言上雖然文白夾雜,但流利暢達、簡潔明快,毫無詰屈聱牙之感;相反,卻由此造成短促強烈的節奏,增強了戰斗力。
上一篇:[美國]薩穆爾·亞當斯《拔去狼的牙齒》
下一篇:[美國]帕特里克·亨利《不自由,毋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