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能《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注釋】
(1)《小兒垂釣》為唐代極其稀貴的描寫兒童的詩歌,生動、自然、真實,唯有老年人才會熟悉兒童生活,觀察得如此細膩逼真。故認為當是作者晚年作品。
(2)蓬頭:鄉村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綸:釣絲。垂綸:釣魚,即詩題中的垂釣。
(3)側坐:側身而坐。莓苔:泛指貼地生長在潮濕地方的苔蘚類,也可泛指為生長于低洼潮濕地面的草叢。映:遮掩、隱蔽。
(4)借問。借:請。借問:指問路。招手:此處實為對路人的問話,以打手勢作答的意思。
(5)得:有。
【賞析心得】
此詩是一幅描寫極其生動的鄉村山野兒童垂釣圖,非有閑情逸志、關心兒童生活的老人,寫不出這樣真實、生動,富有鄉村意趣的兒童詩歌。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水塘邊(或小溪旁),坐著一個頭發蓬亂、滿臉稚氣的鄉村山野小孩,他手拿垂竿,在學釣魚。小孩坐的是長滿苔蘚的低洼潮濕地方,隨意而又有所選擇,盡量做到魚不受驚,人不曝曬。他側身而坐,也是有其“小九九”,總想一釣成功,有大魚上鉤,側身好使勁,全力起釣。“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正當小孩全神貫注,注視水中動靜的時候,卻有路人走上前來問路,這下可急壞了小小釣魚客,他不回答又不禮貌,回答又怕驚走水中魚兒。眼看問路人近了,急得他連連擺手,示意對方問話和走路輕點,再輕點,別把魚兒嚇跑了。至于后來,詩中沒有寫了。小孩是怎么做到既回答了問路人,又不驚動水中即將上鉤的魚兒,讀者只有自己去想象了。
這首絕句,將小兒垂釣認真專注的神態,處理問路人與上鉤魚之間關系的天真純樸,刻畫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不失為一篇古代描寫鄉村兒童生活的難得的好作品。
上一篇:宋庠《小園四首其一》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楊萬里《小池》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