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通體拗句》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拗句之詩,不論平仄,較諧平仄者為難。……且亦須有曲折,有寄托,方為合法。(劉公坡《學詩百法》)
【詩例】
聽彈琴
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解析】
作為格律詩一種的五絕對于句中任何一字的平仄都是極講究的,只有極少部位可平可仄。劉長卿的這首五絕,首二句泠泠為平聲,當為平起之五絕,其正格應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這首五絕的平仄竟為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幾乎全不受正格的約束,不按正格的要求限定每字的該平該仄。不論平仄之句叫拗句,全詩都不顧格式的限定,當然是用“通體拗句法”所寫就的五絕了。劉公坡認為這種“拗句之詩,較諧平仄者為難。”“而五絕則句短字少,更不能輕易著筆。且亦須有曲折,有寄托,方為合法。”但“前人非學到功深,神而明之者,斷不出此。”劉長卿是盛唐一位著名詩人,被時人稱為“五言長域”,他的近體詩極講究聲韻對偶,這首《聽彈琴》顯系作者有意而且苦心創作的一種 “拗體”。
詩名“聽彈琴”,首句用“泠泠七弦上”暗起。泠泠者,形容琴彈奏時所發出的聲音給人的感受是“清越”的。七弦乃指琴的弦數,琴是我國古代傳統的古樂器,其弦為七根,以“七弦”代指琴,使人能獲得對這一樂器更具體的意象。如此一解,這樣首句就可意譯為“奏出清越之音的有七根琴弦的 (古琴)上”,詩題“聽彈琴”當已清晰地狀寫出來了。如此起句,自當比正詠彈琴為妙,且用“泠泠”狀琴聲的清越,開始就給人以美感,且又逗起了下句,“靜聽松風寒”。“松風寒”三字直承首句,明釋“泠泠”,這個給人以清越感受的琴音極似風入松林,松濤陣陣,使人頓生涼意。這是在用“通感”這一修辭手法暗表琴音的蒼涼、凄清,使人們從“溫涼感”中來體會這音色即逝極難狀描的樂音形象,得以進入這一音樂世界。同時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語義兼及深符絕句辭簡意豐的特色。“靜聽”二字則是在描寫聽琴者的絕思靜慮,全神貫注地欣賞享受琴曲的入神形態,以聽者的神態側襯琴音和琴調的精妙。這寥寥五字竟從音、神、感多方面,多角度地狀繪了琴音、琴曲,令我們不能不驚嘆作者的煉字之精和狀境之妙。
“古調雖自愛”三句承上一轉,由上兩句所詠唱的音樂世界折轉到眼前的社會現實,這是承上啟下之筆。從上兩句的狀寫中,我們可見琴聲“泠泠”,琴音高妙;琴曲幽清肅穆。但“曲高和寡”“知音難覓”,已是不合時尚的 “古調” 了,因此只能 “自愛”,也只好 “自愛” 了。一個“自”字,透出了詩人的孤芳自賞,也透出了“世乏知音”的無限感慨。接下的一句急轉直下,“今人多不彈”,作者的憤懣,嘆惋而又無可奈何借此五字傾瀉而出了。這是在寫實,從古沿至漢魏六朝以琴瑟彈奏為主的清樂,至唐代已逐漸被“燕樂”所取代,“燕樂”的演奏則是“胡琴琵琶與羌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以從西域傳入的樂器演奏為主,其樂曲也是“琵琶起舞換新聲”。高雅的 “古調”也日益被這世俗時尚的“新聲”所取代,詩人對這一流俗深深不滿,于是就以詩代抒,發出了深深的感慨。這更是在“托物興懷”,傾吐對自己“有吏干,剛而犯上,兩度遷謫”(《歷代詩話》)的懷才不遇,雄圖難展,又剛直難合時尚,屢遭貶謫,甚至曾一度下獄的感憤。以“古調”自況,高自稱許,“雖自愛”則“多不彈”透出了不合時宜,不迎時俗的幾多自賞,又幾多 “所貴知音難”(劉長卿《幽琴》)的怨憤啊!三四句全用口語,語極平常實鍛煉甚工且呈強烈對照,更顯出了詩人題為聽彈琴,而意乃感懷的寫作意旨。
此詩全不顧平仄,通體用拗句寫就。測詩人原意,似為一二句寫琴聲、琴曲及聽琴人的神態,多用平聲以求舒緩其調而力狀其妙。三句五字四仄,則系用仄聲的起伏多變又音節短促來表達詩意轉換和借抒不平之氣。四句一仄四平,則又借以表深深的嘆惋。作者因內容和表意的需要而有意突破形式的藩籬。同時,此詩雖只寥寥20字,但宛轉曲折又深蘊寓意。劉公坡評為,“意味深長,真令人百讀不厭。”(劉公坡《學詩百法》)且舉其為此法的代表詩作,當是慧眼獨具的。
唐人極喜寫作拗體詩。成就越高的詩人越如此。杜甫的七律《晝夢》,王維的五律《終南別業》,都是通體拗句詩。令大詩人李白嘆頌不止的崔顥七律《黃鶴樓》前四句也全用拗體。讀者如深加玩味,當能體會,這里就不多贅筆了。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常語出之警健》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造句驚人》原文|注釋|賞析